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 直径2.5厘米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区起义,次年攻占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建立大周政权,年号天祐。不久后迁都至…[全文]
元 直径2.7厘米 这是陈友谅所建政权铸造的年号钱。[全文]
汉 东汉 盛酒或盛水器 浙江省上虞县百家镇出土 高23.5厘米、口径20.8厘米 今浙江上虞一带是从原始青瓷走向成熟的青瓷工艺之乡。东汉中晚期从今浙…[全文]
汉 东汉 储容器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 高16.5厘米、腹径18.5厘米 这件四系罐口直沿,腹部成球形,平底;腹上部四侧有四个半环形耳,…[全文]
汉 东汉 盛酒或盛粮器 山东省潍县出土 高47厘米 西汉中期在今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创制了软釉陶。这类釉陶一般焙烧的火候不高(700℃——800℃),常…[全文]
汉 东汉 照面用具 直径16.5厘米、边厚0.8厘米 这枚铁镜用金丝错嵌出5个瑞兽。曹操在《上杂物疏》中记载皇帝用1尺2寸的错金铁镜1枚,皇后、皇太子用错…[全文]
汉 东汉 兵器 1974年山东省苍山县出土 长111.5厘米 两汉时期制钢技术的成就突出。西汉时期炼钢工艺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钢”新工艺,即把生铁…[全文]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30年此画像石于山东省滕县出土 石面高80厘米、宽144厘米 西汉武帝以后,全国置有铁官49处,禁止富商大贾经营冶铁业…[全文]
战国 楚 乐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13件编钟的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全文]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 高66.7厘米 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全文]
春秋 兵器 传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全长22.3厘米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即位,卒于…[全文]
春秋 兵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出土 全长17.1厘米 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全文]
春秋 盛食器 1970年山东省历城县北草沟出土 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 此簋底有铭文18字,是鲁伯大父为季姬所作媵器。鲁伯大父所作媵器,先…[全文]
春秋 烧炭燎炉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全文]
战国 楚 书写工具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 出土时装在一竹筒中,毛笔长21.2厘米,竹筒长23.2厘米 笔杆为圆形实竹,笔尖为兔毫,其制…[全文]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此壶颈内有铭文6字,为蔡侯申作器。蔡侯申即蔡…[全文]
春秋 乐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同时出土的甬钟12件,其中8件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79厘米,最小者高约48厘米。钟上有…[全文]
春秋 乐器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86.2厘米 与此同时出土的铜器已知的有钟、鼎、鬲、簋、壶、盘和兵器、车马具等,共百余件,推测出自…[全文]
战国 炊具 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通高16厘米、通长22.9厘米 这件青铜匜流部呈鸟首形,上有眼、冠、耳,上喙可开合;匜身呈横椭圆形,圜…[全文]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 鉴为盛水器,可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体形巨大的鉴还多用作…[全文]
春秋 兵器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全文]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全文]
春秋 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 盛食器 传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 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 这件青铜簋双耳,有盖,圈足外撇。盖边缘及器口下饰勾连形蟠螭纹,腹部饰瓦纹;双耳有兽首…[全文]
春秋 炊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全文]
战国 照面用具 直径14厘米、边厚0.2厘米 此镜为圆钮,钮四周为花瓣形花纹,边缘内部以等长的弧线连接成16个内向联弧,联弧内有蜷曲飞腾的3个长尾神兽,造…[全文]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高84.5厘米 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此后历经…[全文]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传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全文]
春秋 乐器 1870年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出土 高66厘米、口长44厘米、口宽34.8厘米 此器上有铭文173字,记述[素命]的祖父鲍叔有功于齐,齐侯…[全文]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高22.1厘米、口径13.4厘米 这件青铜壶长颈鼓腹,腹部最大径偏下,双兽耳衔环,圈足。双耳上饰扁角龙首,垂环饰重环纹;颈部有波带纹和…[全文]
西周 陕西省扶风县出土 宽24厘米 中国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这时期的瓦两面分别设有陶钉或陶环,大概只用于屋脊或屋檐上。西周晚期,瓦的…[全文]
西周 盛酒器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高18.2厘米 这是以瓷土作胎,经高温烧成的原始资器。它的胎质呈灰白色,无吸水性,青灰色釉,敲击时能发出铿锵的声音,…[全文]
西周 盛食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8厘米 豆盘敛口,浅腹,粗柄,圈足侈大,釉呈青色。西周时期,原始瓷…[全文]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10世纪) 盛酒器 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 高44.6厘米、口径12.7厘米,长41.9厘米,重6.6千克 这件青铜酒尊…[全文]
西周 盛酒器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盠驹尊,西周昭王、穆王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盠驹尊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6.6千克。整器为…[全文]
西周 西周中期 盛酒器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高22.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3.3厘米 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为四阿式屋顶状…[全文]
西周 盛食器 通高22.5厘米,口径19.1厘米,足径20厘米 器及盖内壁各有106字铭文,记载了周懿王命令师酉继承祖先的官职,管理农业生产者及部分种族奴隶。[全文]
西周 盛食器 传清代陕西出土 高22.2、口径21.9、足径18厘米 1959年张少铭先生 捐赠 此器又名六年琱生簋。圆口,沿外折,腹微鼓,下…[全文]
西周 盛食器 高31厘米 簋内铸有铭文82字,记述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这篇铭文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全文]
西周 盛酒器 高9.5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9.7厘米 器为直筒形,平底,口缘下附半环耳。器通体饰龙纹、云雷纹。器内壁铸铭文7行44字,记述周王将毕地…[全文]
西周 收割工具 陕西省长安县出土 长9.5厘米 西周时期,这种形体较小的扁形刀称作“铚”,主要用于收割禾穗,使用时,利用穿孔用绳索将它固定在手掌上。[全文]
西周 农具 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常用的农具是斤、斧、铲、耜等。斤、斧用于砍伐林木,以便开垦土地;铲、耜是起土耕作的农具。当时农具多以木石等材料制成,青…[全文]
西周 宣王时期 水器 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今属宝鸡市陈仓区) 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刘肃曾…[全文]
西周 炊器 传陕西省岐山县出土 高54.6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腹壁斜外张而下垂外鼓,底部曲率较小,近平,下承三蹄足。颈部饰穷曲…[全文]
西周 晚期 炊器 传陕西宝鸡虢镇出土 通高38.8厘米 口径39.8厘米 器立耳,敞口,腹下部收敛成圜底,下承三蹄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颈部饰顾首龙…[全文]
西周 康王时期 炊器 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 通高101.9厘米 口径77.8厘米 重153.5千克 1951年潘达于女士 捐赠 大盂鼎系…[全文]
西周 食器 口径23厘米 器内铸铭文58字,记述十三年正月壬寅日,周王征伐南夷,赏赐给无□4匹马,无□制作这件簋用来祭祀先祖。南夷是周朝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全文]
西周 盛食器 鼒簋内有10字铭文,记载周王伐荆,鼒参加了这一战事,并用俘获所得铸造这件青铜簋。铭文中的荆就是楚,也称“荆楚”或“楚荆”。楚在西周时期是南方一个强…[全文]
西周 盛食器盖 高7.4厘米,口径24.6厘米 器盖内铸铭文9行96字,记述比与攸卫牧之间发生田地纠纷,比向周厉王提出诉讼,周厉王派人裁决,比胜诉。此篇铭…[全文]
西周 周穆王时期 乐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38.5-48厘米,铣宽25.4-27.5厘米,重6.7-20千克 圆甬,有旋,旋上干…[全文]
西周 西周晚期 盛酒器 高51厘米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 …[全文]
西周 盛食器 高13.7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5.4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鼓腹,圜底,圈足较高。颈部、圈足饰带状饕餮纹。器内铸铭文4行23字…[全文]
西周 盛食器 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高24厘米 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器侈口,附耳,深腹下敛,微鼓,圈足下缘附边条。器通体以云雷…[全文]
西周 传河南省浚县出土 斧上有“康侯”铭文,康侯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封,也称“康叔封”。周初分封诸侯,姬封被封为康侯,其领地在原商王所在的地方,建立国名“卫”的诸…[全文]
绢本设色 纵49.2厘米、横31厘米 此图绘雪景。左侧山崖高峻陡峭,树木苍郁,枝叶茂盛。远山如带;朦朦胧胧。山崖角下有一处院落;柴门紧闭,茅屋旁青竹丛茂,一人临…[全文]
宋 北宋 黄庭坚书 全卷纵25厘米、横1004厘米,每字直径约20厘米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全文]
宋 此书由北宋吕大临编撰,于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成书,全书10卷,收录了当时朝廷及私人所藏的古器。其中一至六卷所收为鼎、鬲、爵等商周青铜器,第七卷为钟、罄等乐器…[全文]
宋 北宋 手稿 手稿现存29行,计460余字,楷书,夹有小字,多处用墨笔涂抹。《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其内容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全文]
宋 明刊本 这是供弹唱用的文学作品,金代董解元撰,内容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但情节有重要改变,突出了红娘、莺莺、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结局是张生与莺莺结为良…[全文]
宋 影印明刊本 宋代盛行一种说故事的曲艺形式,俗称“说话”,也就是说评书。“说话”用的稿本称为“话本”。“说话”的内容有“讲史”与“小说”两大类。“讲史”大多依…[全文]
宋 清刻本 这是南宋姜夔的词、曲集。姜夔(公元1155——1221年),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市)人,其诗、词俱佳,又精通音律。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全文]
宋 明万历刊本 这是北宋欧阳修的诗文集。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为朝廷重臣,…[全文]
元 口径1O厘米、高2.3厘米 这种指南针是将磁针横向穿过数小段灯心草,然后放在盛水的碗中。灯心草质轻于水,连同磁针浮在水面,静止时,磁针两端分别指示南北。北宋…[全文]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1971年在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发现 残高99厘米、残宽55厘米、厚26厘米 自晋《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学著述因…[全文]
宋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 明仿宋铸制 通高213厘米 北宋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于大圣四年(公…[全文]
宋 宋慈(公元1186——1249年),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他曾在今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任刑法官,有丰富的法医学知识与临场检验的经验。宋淳祐七年(公元12…[全文]
宋 这是一部儿科专著,由北宋名医钱乙编著,共3卷。钱乙是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市)人。此书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五脏辩证为纲要,对儿科疾病的诊断颇多新的见解。对同一疾病,…[全文]
宋 这部药物著作是北宋四川成都名医唐慎微所著,约在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成书,共32卷,取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稿成,未予刻印。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通…[全文]
宋 《营造法式》李诫编著 该书于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完成。编著者李诫是郑州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将作监任职的13年中,主持过多次大型建筑工程。在实…[全文]
宋 这张图也叫任意高次幂二项式(a+b)n定理系数表,是北宋数学家贾宪首先求出,南宋数学家杨辉将它收入自己的著作《详解九章算法》中,于是得以流传。图中从第3行至第7行…[全文]
宋 采自《新仪象法要》 原件高约12米、底部宽约6.5米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等人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制成此水运仪象台。台…[全文]
宋 原碑高216厘米、宽108厘米 北宋时先后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天体观测,其中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第4次观测的成绩尤为显著。南宋宁宗朝礼部尚书…[全文]
宋 沈括著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在司天监任职时,向皇帝上书提出改进浑仪、浮漏、景表等天文仪器,主…[全文]
宋 南宋 新加坡出土 宋代瓷器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据宋人描述,在前往海外的大型商船上,商人们分别占据船舱贮存货物,其中多为陶瓷制品,大小相套,几乎没有站脚的空隙…[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3厘米,边厚0.6厘米 此镜为八出菱花形。镜背图案以海波纹为底,起伏的波涛中有一条桅杆高耸的海船正在行驶…[全文]
宋 影印宋刻本 四明即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自唐代以来,明州就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前往日本的中国商船多由这里启程,日本遣唐使也多在此登岸。到宋代,明州的海…[全文]
宋 南宋 赵汝适撰 清《学津讨原》丛书本 赵汝适于南宋中叶出任泉州市舶司提举。为了解当时海外诸国的情况,他参考《诸蕃图》、《岭外代答》等宋人著述,并征询往…[全文]
宋 周去非撰 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周去非曾于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2世纪70年代)任桂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通判,对岭南交通贸易情况有所了解。他所撰…[全文]
宋 原碑高284厘米、宽140厘米 今江苏省苏州市在南宋时称平江府,十分繁华。平江图碑展现了南宋平江城的平面图,城内河道纵横,街道多与河道平行,主要干道南北向的…[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建筑构件 传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 纵28.4厘米,横9.3厘米 此件模印一女性戏装全身像。人物侧身站立,头上插花,身穿圆…[全文]
宋 北宋 建筑构件 传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 纵34.2厘米,横24厘米,厚2.2厘米 斫鲙雕砖表现一妇女剖鱼做饭的场景,她腰系宽大的斜格纹围裙,挽起袖…[全文]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建筑构件 传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 纵39厘米,横16厘米,厚1.9厘米 涤器雕砖表现一位妇女立于套有桌围的长桌前清…[全文]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建筑构件 传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 纵37.3厘米,横11.3厘米,厚2.1厘米 妇女生活雕砖分别描绘了妇女装束、烹…[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边长11厘米、厚0.2厘米 此镜方形,有钮,镜背图案描绘了演出傀儡戏时的情形。图案中央自左至右拉起一道帷幕,幕后一…[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0.6厘米、厚0.6厘米 此镜镜背为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左侧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右侧一个头戴…[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印刷版 长13.2厘米,宽12.4厘米 这块青铜版是用来印刷广告的,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刻有一幅“…[全文]
宋 南宋 纵18.4厘米、横12.4厘米 北宋中叶,以铁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四川地区印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政府设交子务负责发行管理。南宋政府从绍兴三十年…[全文]
宋 采自《清明上河图》 汴河横穿东京,是连接北宋都城与东南粮食产区的主要水道,每年有数百万石粮米经汴河运至城中。河边中客船、货船往来如梭。《清明上河图》形象地描…[全文]
宋 采自《清明上河图》 唐代都城分为坊(居民生活区)和市(商业贸易区),坊门夜间关闭,商业活动只能白天在市里进行。北宋初年这一限制被打破,商店可面街设立,交易可…[全文]
宋 采自《农书》 宋代冶铁业十分发达,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年),铁的年产量达到362万公斤。当时北方的冶铁炉大都以煤作燃料,并采用木扇风箱取代…[全文]
宋 采自《天工开物》 宋代制盐主要是海盐、土盐和井盐。海盐是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等沿海地区煮海水制成的盐。陕西、河北少数地区的贫苦农民还取咸土煎煮…[全文]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4厘米,边厚0.4厘米 此镜为六出葵花形,桥钮,无钮座,斜立宽缘。镜背双线长方栏内铸铭一行六字“…[全文]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6.9厘米,边厚0.4厘米 此镜为八瓣葵形,桥钮,镜背左侧有长方形名号字框,内有“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食具 1981年江苏溧阳平桥宋代窖藏出土 均高1.2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6厘米,重27.8克 这是江苏溧阳平桥宋…[全文]
宋 高17.3厘米、直径16.4厘米,小盒高3.6厘米、径5.5厘米 奁为古代女子盛放梳篦、脂粉的梳妆盒,多为木质漆盒。传世宋代漆奁常见多层套盒。这件漆奁分为3…[全文]
宋 南宋 酒器 1983年江苏省镇江市登云山南宋墓出土 注子高23.2厘米、温碗高20.9厘米、壶口径4.1厘米 此为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注子直口…[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食具 高5.3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3.4厘米 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盛水具 1967年江西省南昌市出土 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 此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酱…[全文]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陈设品 高26.9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9.2厘米 此件凸花葫芦瓶通体施粉青釉,瓶身上下部位都堆贴缠枝花卉,纹路…[全文]
宋 盛水具 高33.3厘米、口径11.1厘米、足径12.7厘米 龙泉窑遗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是宋代南方重要产瓷区,以烧制民间生活用具及各类文具为主,也烧制…[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陈设品 高24.2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5厘米 此器圆肩,瓶体修长,短颈卷口,形似莱菔,是耀州窑特有的瓶式。耀州窑瓶类器…[全文]
宋 北宋 盛器 高6.1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6.6厘米 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烧瓷始于唐代,北宋达到鼎盛,产品多为碗、…[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陈设品 高22.7厘米、口径23.4厘米 此花盆形似渣斗,敞口,斜颈,鼓腹,圈足外撇,足底有五处支钉痕迹。釉色紫蓝,上浅下深…[全文]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陈设品 高14.4厘米、口径19.5-24.5厘米 此花盆口呈海棠式,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红,极其斑斓。外底…[全文]
宋 北宋 陈设品 高8.8厘米,口径16.4厘米 此器釉色天青,开片如鱼鳞,原为清宫旧藏。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即遭…[全文]
宋 南宋 陈设品 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 此炉为哥窑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上布满开片…[全文]
宋 南宋 陈设品 高8.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4.3厘米 此炉为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全文]
宋 南宋 陈设品 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质地、釉色、式样、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定窑被誉为当时的…[全文]
宋 北宋 农具 1952年河南省禹县白沙水库出土 长63.7厘米、刃宽22.1厘米 这件宋代铁弯锄,锄刃平直,锄柄前部弯曲,柄体中空,可安插木柄。这…[全文]
宋 北宋 农具 1952年河南省禹县白沙水库出土 长37.5厘米、宽13.7厘米 北宋末年全国已有1亿人,但耕地的增长有限,因而在一些地狭人多的地区…[全文]
宋 北宋 农具 1955年江苏省扬州市凤凰河出土 长18厘米、宽17.5厘米 耙是疏松土壤的重要农具。古人强调耕地之后需用铁耙将翻出的土块打散,同时…[全文]
宋 北宋 农具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长26厘米、宽20.8厘米 北宋的犁铧有尖头、圆头两种形制,能适用翻耕不同的土质;刃边多采用熟铁或钢,这样,不仅便…[全文]
宋 清摹刻 长54.5厘米、宽36厘米 宋朝廷多次颁诏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宋仁宗、宋高宗先后令人绘出农家耕地、收割、养蚕、织布的图画,陈列于宫中。从此,以…[全文]
宋 南宋 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90.4厘米 作者: 刘松年绘 相传此图为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画院待诏刘松年绘。金朝为逼迫南宋王…[全文]
宋 辽 生活用具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出土 通长37.7厘米、口径20.5厘米、高6.5厘米 铁熨斗内置炭火,可以加热熨衣;旁边有把,便于手持使用。[全文]
宋 辽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士 通长51 厘米、铲面长19厘米、宽21厘米 辽驸马墓随葬物品有1000多件,多为精制的工艺品。此铁铲随同…[全文]
宋 辽 照面用具 直径19厘米、边厚0.7厘米、重650克 镜背正中为钮,环钮饰四朵瑞云和凤凰、飞龙。外围一周联珠纹。另铸有“乾统七年”字样,刻有“都右院…[全文]
宋 辽 量器 1950年辽宁省义县清河门辽墓出土 全长27.2厘米、高8.4厘米、重1千克 这是一件由朝廷铸造的标准量器,筒身内2/3处有档隔,将铜…[全文]
宋 辽 货币 此币为铜质,是辽大康年间(公元1075——1084年)铸造的。辽境内产铜,建国后即自铸铜钱,天赞元年(公元922年)铸造“天赞通宝”,以后各帝王均…[全文]
宋 南宋 长142厘米、宽79厘米 宋神宗死后,10岁的宋哲宗即位,改年号元祐。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守旧派司马光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将赞同新法的人贬黜出…[全文]
宋 北宋 高6厘米、宽4.2厘米 此牌上方呈梯形,中有系孔,正面錾“鄜延第四将带器械”八字。 北宋朝廷外有契丹和西夏军事威胁,内有冗官冗员消耗大量财政,国…[全文]
宋 北宋 全卷纵51.4厘米、横1481厘米 卤簿指的是古代皇宫仪仗队。宋代卤簿分为4等,大驾卤簿列对第一等、专用于南郊大礼。为便于官吏将士演练,宋太宗曾命人绘制了3幅《卤簿图》,藏于秘阁。宋仁宗时,宋绶重新制定大驾卤簿,编写《…[全文]
宋 北宋 货币 工商业的发展使货币需求量大为增加,北宋政府每年铸钱在500万贯以上,相当于唐代每年铸钱的20倍。当时多数地区流通铜钱,仅四川地区使用铁钱。宋钱以…[全文]
宋 北宋 衡器 1975年湖南省湘潭县出土 高30厘米、厚20厘米、重64千克 铜则是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砝码。这件铜则通体刻细团花,前后两面…[全文]
宋 北宋 建筑材料 长35.5厘米、宽20厘米、厚6.8厘米 铁塔又名开宝寺塔,位于东京城北开宝寺中,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原为木塔,后焚…[全文]
宋 辽 盛水器 高17.5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8.3厘米 执壶为鼓腹,可多盛水。腹表面上部饰水波纹,下部饰莲瓣。壶口为圆筒形,壶嘴呈弯曲状,壶把亦为…[全文]
宋 辽 盛具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 高4.9厘米、口径22.1厘米、底径9.1厘米 此盘盘口呈莲瓣形,镶有铜釦,圈足也镶有铜釦,…[全文]
宋 辽 生活用具 长20厘米、宽12.4厘米、高15.8厘米 瓷枕作马鞍形,空心,枕面椭圆,周身施和,釉色所呈花纹同玳瑁背上光滑的花纹极其相似,故名为玳瑁釉瓷枕。[全文]
宋 辽 背水用具 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 高24厘米 因器形似马镫子,故名为马镫壶。此壶胎质粗硬、坚致,遍施褐色釉,釉色较厚,晶莹光亮。壶身两…[全文]
宋 辽 公元916年-1125年 盛水器 1950年辽宁省义县清和门萧慎微祖墓群2号墓出土 高52厘米、口径11.6厘米、腹径17.5厘米 此壶器体…[全文]
宋 辽 盛水器 高35.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5厘米 此瓶胎质粗硬,釉色洁净,光泽甚强,黄釉仅至瓶身中部,外观似汉族地区的玉壶春瓶。但这是盛水的实…[全文]
宋 辽 盛器 高6.2厘米、口径25厘米 此盘为谈黄色陶胎,盘心印转轮菊,外印双层牡丹花纹带。粉衣上挂三彩釉,釉色鲜艳。辽三彩和唐三彩都是低温釉陶器,前者…[全文]
宋 辽 公元916年-1125年 盛器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墓出土 高2.1厘米、长27.6厘米 长盘形如海棠花,胎质粗硬,先施白色化妆土…[全文]
宋 辽 盛水器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 此壶提梁作鸡冠状,中有一孔,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全文]
宋 辽 马具 1954年内蒙古赤峰辽驸马墓出土 最大者高35厘米,宽22厘米,厚0.1厘米 鎏金银鞍桥饰是马鞍外包镶的饰件,一组6件,计有鞍桥前、后…[全文]
宋 金 长、宽均为7厘米 此印印钮为长方形,上刻“上”字,右侧有阴刻汉字“大定十二年十月”,左侧阴刻汉字“少府监造”。其正面印文为汉字篆体阳文:“河东南路兵马都…[全文]
宋 金 长、宽约为6.3厘米 此印印文为汉字篆体阳文“韩州刺史之印”6字,印背阴刻“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4字。金建五京,置14个总管府、19个路,共有府…[全文]
宋 西夏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出土 高21厘米、宽15.5厘米 西夏皇陵每座陵墓前原有石碑,但都已被砸毁,现仅存残片。1972——197…[全文]
宋 西夏 建筑构件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 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 此物为建筑构件,形体高大,呈龙首鱼身状,龙首与鱼…[全文]
宋 西夏 建筑材料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出土 残长35.5厘米、厚1.4厘米 这件筒瓦的瓦当饰以兽面纹,外表施绿色釉,晶莹光亮。瓦…[全文]
宋 西夏 建筑材料 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8号陵出土 长16.1厘米、宽12.3厘米、厚0.8厘米 此瓦表层施白色釉,釉面光润,厚薄…[全文]
宋 西夏 公元1038年-1227年 背水用具 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征集 高33.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2厘米 此扁壶小口,卷沿,口沿…[全文]
宋 西夏 通高18.5厘米、直径14.7厘米 此敕牌为青铜质,由两个圆形青铜牌组成,以牙口咬合,两片之间形成空腔,上端附扁方形提钮。一片青铜牌外侧刻回曲花卉纹,…[全文]
宋 西夏 通高6.8厘米 腰牌是通过关卡时的证件,为铜质,上有持有者的姓名,可系挂在腰带上,通过关防时守卫者一看便知是使者。党项族是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骑马民族,…[全文]
宋 西夏 货币 此币为铜质,乾祐是夏仁宗赵仁孝的年号(公元1170——1193年)。西夏铸造货币20多种,有铜钱,也有铁钱,钱面文字有西夏文,也有汉文,均为年号…[全文]
宋 南宋 货币 南宋承袭北宋制度,政府铸钱以年号钱为主,每种钱有各种字体。由于通货膨胀,政府发行了大量纸币,铸钱数量不及北宋。[全文]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农安县城北金代窖藏出土 高11厘米、口径26.2厘米、足径12厘米 此瓷钵外壁口沿下凹入一圈,内壁相应凸起;外壁素面,…[全文]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农安县城北金代窑藏出土 高6.8厘米,口径29.8厘米、足径9.8厘米 此窑共出白釉刻花龙纹大盘4件,此盘为其中之一。…[全文]
宋 金 生活用具 长23.2厘米、宽19.7厘米、高13.1厘米 此枕面呈椭圆形,内腔中空,白釉作地,枕面和枕壁雕刻忍冬花。 在金统治区域内的窑址中…[全文]
宋 金 公元1115年-1234年 盛器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十里铺村出土 右高14.5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4.8厘米,左高14.8厘米、口径4.4厘米…[全文]
宋 金 照面用具 1964年黑龙江阿城出土 直径36.7厘米,重4.3千克 镜圆形、圆钮,无钮座,宽素平缘。镜背布满波浪起伏的水波纹。双鲤长须,张口…[全文]
宋 金 公元1115年-1234年 照面用具 1964年黑龙江省阿城县出土 直径10厘米、边厚0.2厘米、重100克 此镜圆钮,无钮座,宽平缘,钮一…[全文]
宋 金 农具 1960年北京市房山区焦庄出土 长32厘米、宽29厘米、厚2厘米 犁镜又叫“犁壁”,装在犁铲上方,是组合式铁犁的一部分。女真族本是以游…[全文]
宋 金 金代铜钱钱文基本上不用女真文,多用楷书汉字,绝大部分是年号钱。金朝建国后,最初没有铸钱,仍然使用前朝的货币。海陵王迁都到中都(今北京市)以后,于正隆三年(公元…[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5.6厘米,长8.1厘米 器玉质呈墨绿色,间…[全文]
商 商前期 约公元前16——前14世纪 酒器 1953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 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3.5厘米 器敞口,颈部斜直内收,…[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 黄褐色,镂空雕刻。…[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肩宽4.4厘米、厚1厘米 玉人为淡灰色,裸体,…[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壁厚1-1.6厘米 此簋为绿…[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全文]
商 1973年河北省藁城台西墓葬出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制作漆器了,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漆碗,这是目前中国已发现…[全文]
商 由于商代距今久远,当时的丝织品均已腐烂无存,但在一些商代的铜器等物上仍留有丝织品的痕迹。这块铜片上残留的平纹绢痕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丝织痕迹。1976年在河南安阳…[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1953年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 长3.1厘米 中国至迟在距今4000-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浙江省钱山漾遗…[全文]
商 公元前14-前11世纪 生活用具 口径18厘米,高6.5厘米 白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墓葬和遗址中就已出现,商代王室使用的刻纹白陶,则…[全文]
商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 这块卜骨上面有刻文:“(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即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全文]
商 武丁时期 拓片著录于《甲骨文合集》6057正、反 传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长22.5厘米、宽19厘米 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下部,骨正、反面刻满长篇…[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打击乐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同时出土一套5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依次递减,可以演奏出不…[全文]
商 吹奏乐器 1951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 这三件陶埙,一大二小,大的高7.3厘米,均为黑陶,平底,大腹,顶部有吹口,腹上有五个音孔,吹奏时依…[全文]
商 打击乐器 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31厘米、高53厘米、重0.35千克 当时在妇好墓同出6件弓形器。"弓"身…[全文]
商 车马饰 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 一件长15.5厘米、直径5厘米,一件长15.6厘米、直径4.8厘米 铜軎出土时分别在车轴的两端,为细长圆筒状,…[全文]
商 车马具 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商代车马坑中出土 轭脚长55.7厘米、宽5.7厘米,轭首高8厘米、上径7厘米、下径4厘米 整器由轭首、轭肢与轭 组成…[全文]
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大块高23厘米、长26厘米、宽19厘米,小块高14厘米、径28厘米 在河南安阳等商代遗址里,发现了产于南海和东海的鲸、贝、海螺,…[全文]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此批骨笄共出土499件,大多数发现在一木匣内,有的零散放置,有的成束…[全文]
西周 食器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 宜侯夨,西周康王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宜…[全文]
西周 武王时期 盛食器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全文]
西周 西周早期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长13厘米,宽6.5厘米 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柄部,反面有圆形钻孔三个,钻内有灼痕,正面有卜兆,在卜兆附近…[全文]
商 传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18.6厘米、宽10.2厘米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用龟甲,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背甲,还有甲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全文]
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2.5厘米,宽7.4厘米 这是一块商代末年的牛肩胛骨,上契刻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辛卯、壬辰、癸巳…[全文]
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27.3厘米、宽3.8厘米 这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一面刻有文字,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全文]
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32.2厘米、宽19.8厘米 这块牛肩胛骨正、反面刻有卜辞9条,字口涂朱,内容是贞问一旬之内的灾祸,辞中记载庚戌日出现虹。此外…[全文]
商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约12厘米 殷墟卜辞中有大量的日食资料。卜辞内容是预卜日食是否会发生,还有卜辞记载,壬子这天卜问:两天以后的甲寅日会发生日食吗?据…[全文]
商 武丁时期 约公元前13世纪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30.8厘米、宽19厘米 这片大型甲骨阴刻文字并填朱,正面记述甲辰之夕,有大骤风等内容,背面记载北方…[全文]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建筑材料 河南开封出土 长30.2厘米、宽30厘米、厚11.5厘米 此物为繁塔浮雕砖之一,正中深凹处为圆形佛龛,…[全文]
宋 北宋 长5.5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 此印背刻“太平兴国六年八月铸”,即公元981年所铸。“神卫”是北宋禁军主力部队之一,属侍卫司步军,与“捧日”…[全文]
宋 北宋 长5.5厘米、宽5.4厘米、高5.7厘米 远方铜印为禁军官印之一。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调地方精锐士兵补充禁军,长年驻守京城及附近地区,使地方军队实力大为…[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传河北唐县出土 高9.5厘米,口径11.3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高3.1厘米、口径12.2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高9.8厘米、口径4.3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与…[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通高15.6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与之同出土的还…[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明器 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郊刘华墓出土 高100厘米 这件彩绘女俑头梳扇形高髻,双手拱于胸前长袖内。体态丰腴,其造型承袭了唐…[全文]
五代十国 十国 南汉 盛器 1954年广东省番禹县南汉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1厘米 此罐带盖,肩部有六耳。据研究,番禺县的…[全文]
五代十国 十国 后蜀 传1938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 残高29厘米、残宽21.5厘米、厚7.5厘米 石经是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籍的范本。自东汉刻熹平石经起,以…[全文]
唐 茶具 高4.3厘米、口径14.3厘米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普及推广是在中唐以后。这时期,始有茶字,出现了论茶之书,茶税也开始增设,与周边邻国贸易中亦出现…[全文]
唐 茶具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 高4厘米、口径17.4厘米 茶托宽平沿,浅腹,圈足,平面呈五曲花瓣形,边缘微向上卷。其圈足内…[全文]
唐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出土 长、宽各53.5厘米 有人认为马球运动源于波斯,后经西域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这种运动是由吐蕃(西藏)传入…[全文]
酒具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出土 高7.4厘米、口径6.3厘米 银杯经锤揲成型,圆唇侈口,直壁深腹,腹下部略收,下承外撇高足。纹样则采用堑刻工艺…[全文]
唐 酒具 浙江省宁波市和义路出土 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 唐人常用碗饮酒。一般说,碗可饮酒,亦可饮茶,凡有酒或茶的标识,即可定其为酒具或茶具。一…[全文]
唐 酒具 1974年浙江省宁波市出土 高22.6厘米、口径10.2厘米 器喇叭形口,长颈,短流,腹部作瓜棱形。 执壶是中晚唐时越窑顺应社会生活…[全文]
唐 酒具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 长26.4厘米 唐代前期仍以樽盛酒,银樽须配银勺。目前海外所存的两只银勺,柄端均呈鸟头形。唐人小说中曾提…[全文]
唐 酒具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出土 高6.3厘米、口径7厘米 杯为饮器,唐杯式样很多,其中的高足杯专用于饮酒。唐前期还流行小圈足的、单环…[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