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活动现场。岳依桐摄 “玉垒苍苍,锦水汤汤。德教化蜀,山高水长。”伴随着成都石室中学众学子朗诵《石室诵》的声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功举行。 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亮相《国家宝藏》第二季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四川人民来说,“后蜀残石经”和“蜀石经宋拓本”都是珍贵的...
自2017年11月2日,“唐《开成石经》搬迁事件”曝光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反对搬迁的呼声不断。截止目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等数十家媒体相继发表关注文章53篇,这在西安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之前从来没有哪处古遗迹的存亡受到全国公众的如此关注。令人费解的是,此事件官方仍然没有公开回复,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在持续。 此事件中,支持搬迁与反对搬迁的双方争论的其中一...
《开成石经》展室东北角。 《开成石经》陈列室。 《开成石经》清拓局部。 近期关于西安碑林所藏唐代《开成石经》的搬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开成石经》在儒家经典形成历史、文化传播、碑林创建诸方面有何重要价值?为何它的移动会牵引如此多人的目光? 中国古代刻经活动的代表 中国古代刻经肇始于《熹平石经》。东汉时,学界领袖、书法大家蔡邕在熹平四年(175年),奏求正定《六经》...
汉 东汉 高45厘米 此残石原应作长方形,上刻隶书经文,每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原立于东汉雒阳城南郊大学(今河南省偃师县佃...
五代十国 十国 后蜀 传1938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 残高29厘米、残宽21.5厘米、厚7.5厘米 石经是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籍的范本。自东汉刻熹平石经起,以后各朝有的续刻石经。后蜀统治今四川地区,是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后主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65年),在宰相毋昭裔的倡议下,后蜀始刻儒家经籍,共完成《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
三国 魏 1922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残高112厘米,宽46厘米,厚14.8厘米 此石经又称正始石经,是用战国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尚书》、《春秋》及部分《左传》文字,一般认为共28块石碑,立于汉魏洛阳南郊太学(今河南偃师佃庄乡)讲堂西侧。 北魏时期部分石经被用作兴建佛寺的材料。东魏将这些石经迁往邺城,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时,河岸崩坏,石经坠水,运到邺城的不及一半。...
作者:虞万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儒家经典由春秋战国以至秦汉,言语南北,意义异辙,篆隶兴替,文字歧出,一源十流,天水违行,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文本,以使传之久远。熹平石经即应此而生。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固与今古文之争有关,但也与唐、蜀及北宋二体石经一样,是使用当时正体文字来统一经学文本,便于铨选与科举。南宋所刊石经,有高宗笼络群臣之意...
10月18日,“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在缅甸仰光舍利佛寺举行。 此次展览由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与缅方共同主办,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分为“云居春秋”“刻经伟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部分,以云居寺千年刻经史为主线,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参观者展现石经文化,通过实物、拓片、图文、场景和摄影作品等,对千年云居寺石经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展示。 除实物...
经幢是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经文、佛像等。唐代开始出现,五代、北宋,经幢发展达到高峰,数量更多,形制更繁。元代以后,经幢建造渐趋没落。经幢的由来,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
石经山雷音洞 日前,石经山雷音洞石经数字化成果展示汇报会在北京云居寺召开。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计算中心相关负责人汇报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雷音洞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了经过数字拓印技术处理的雷音洞数字拓片,并解析了VR(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成果与前景。随后,与会...
9月24日,房山石经《心经》刊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房山云居寺石经地宫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房山云居寺与石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对房山石经中《心经》刊刻研究成果进行发布,认为保存在云居寺石经山在第八洞中的《心经》刊刻是现存最早版本,确为“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房山区政协主席唐淑荣等充分肯定了这一研究成果,认为这将为日后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房山石经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深度发掘房...
“先救命,再治病,抢救房山石经已刻不容缓。”昨天,云居寺召开房山石经保护专家论证会。由于受渗水等因素影响,房山石经这座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正面临灭顶之灾。多位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应该在确定科学方案后,尽快打开封闭60年的藏经洞洞门,探查洞内石经损伤情况,同时推动房山石经整体保护。 石经山藏经洞为何封门 房山石经现存14278块,分两地保存。其中4196块存放在石经山九个...
今年是北京房山石经刊刻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为更好地保护研究、利用房山石经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进一步拓宽和提升学术研究的渠道和水平,9月9日至9月11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房山石经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暨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房山云居寺召开。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演觉、北京市...
为纪念北京房山石经刊刻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8月7日,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承办的“敬畏千年 房山石经”——石经山整体考古调查暨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仪式,在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地云居寺石经山脚下举行。 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地,是佛舍利出土之处,保存着4196块国宝石经,有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千年古道、石凿古井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迹。今年正值房山石经刊刻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发掘、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