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 辽 盛水器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 此壶提梁作鸡冠状,中有一孔,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四瓣花纹,口缘錾刻8个四瓣花纹。壶颈较高,环刻缠枝纹。壶身起鼓,两面錾刻图案相同:两个相套的菱形图案,边框由花瓣和联珠组成。外层菱形图案之外四角各錾刻一组缠枝花草,内层菱形图案以鱼子纹为地,正中錾刻一只卧鹿,神态安详自...
白釉刻花鸡冠壶,辽,通高26.4cm,足径7.4cm. 此壶扁圆形,短流,肩上有一提梁,圈足。通体施白釉,壶身两面刻花叶纹。此器朴素粗犷的风格反映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气质。 鸡冠壶始见于辽代。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辽国后,将惯用的皮囊改变成瓷器,早期的瓷壶提手部分形似鸡冠并有系绳的穿孔,故名鸡冠壶,此种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体现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
银釉鸡冠壶 辽 高25、口径6厘米 1975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沙力好来出土 淡黄陶胎。扁身,短管口,口唇微侈。上有马鞍状双孔泉,供穿绳用。体侧有皮条及针痕装饰。通体施绿釉,壶身呈现光艳悦目的银斑。壶身两面压划卷草纹,纹饰简洁明快,优美自然。鸡冠壶是辽瓷中的典型器物,它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从造型与装饰看,此壶应为辽代早中期的作品。
坐落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是一座历史类博物馆。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8589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4件(组),二级文物130件(组),三级文物214件(组)。藏品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古代钱币、玉器、金银器等。精品文物有辽代镂花鎏金铜冠、辽代捶鍱铜覆面、辽代编织五角花形金饰件、辽代錾刻缠枝花纹包金水晶心形璎络坠、水晶圆柱形璎络坠等。 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建于1987...
鸡冠壶是辽代典型壶式器型,因器型像马镫和饰有鸡冠装饰而得名,由北方契丹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是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瓷器样式。 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所以是扁身单孔,似两片皮页,器身上有仿皮制品的针脚和接缝。后来鸡冠壶逐渐变化,变成扁身环梁式,器身上的装饰也增多了,但仍保留用泥条附加似皮囊式装饰。再发展,鸡冠壶变成底部加圈足和带提梁式。这种鸡冠壶便逐渐...
辽代独有的瓷器首推鸡冠壶。这种壶上面有一块像鸡冠子,非常形象,有黑的、黄的、绿的。鸡冠壶由皮囊壶演化而来,模仿皮囊的样子。这种造型就不是陶瓷的正常造型,陶瓷最容易做的就是圆器,把陶瓷做成这种扁扁的样子,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皮囊壶有一种民族感情在里面。辽代最早都是用金属器和皮革器,辽人从小使这个,祖上传下来的就是这个,所以尽管换了材料,也还要做成这个样子。这是辽人文化上的追求,是文化的力量。
银釉鸡冠壶 辽 高25、口径6厘米 1975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沙力好来出土 淡黄陶胎。扁身,短管口,口唇微侈。上有马鞍状双孔泉,供穿绳用。体侧有皮条及针痕装饰。通体施绿釉,壶身呈现光艳悦目的银斑。壶身两面压划卷草纹,纹饰简洁明快,优美自然。 鸡冠壶是辽瓷中的典型器物,它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从造型与装饰看,此壶应为辽代早中期的作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