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巡展到深圳南山博物馆的《耀世遗珍—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珍宝展》(展览时间:2018年8月25日—2018年11月4日)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前方朋友发回的报道,博物馆门口每日都排起长队,若想仔细看个展品基本靠挤。
  
  在这批珍宝中,贝格拉姆遗址10号库房中出土最多的奢侈商品是来自于印度、制作年代为公元1—2世纪早期的上千片象牙和骨雕板,以及三件象牙骑海兽摩伽罗的恒河女神雕像。从考古人员在田野绘制的现场图来看,这三件女神雕像出土时紧靠在一起,但它们并不是一件件独立的圆雕制品,原本是属于桌子的腿部(支架),并且极有可能是在印度制作完成,再运到贝格拉姆组装到家具上后出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断臂恒河女神雕像
  
  高45.6CM
  
  象牙
  
  贝格拉姆10号房
  
  公元1世纪
  
  雕像从造型上看,是位于贵霜王朝时期(公元1世纪至3世纪),以马土腊城(连接中印度和西北印度的交通要冲,是商业和宗教艺术的名城。)为中心地区的马土腊风格雕像。
  
  额前卷发,发间戴有花形饰物。上身几乎全祼,下身着厚褶印度裹裙。脖上挂项链、璎珞,在保留下的一条手臂上带有臂环和手镯等饰品,双脚立于她的坐骑海兽摩伽罗之上。丰乳肥臀,S型曼妙身姿,尽显其风姿绰约,极富有肉体感官性,强调造型的力度、动态和生命感,具有非常典型的马土腊式艺术审美,而其风格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印度本土传统特色(马土腊佛像最初是参照当地传统的药叉雕像塑造而成)。德裔美籍作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上说:“人体的视知觉看到曲线的东西时,有个天然地向直线复位的趋势,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
  
  恒河,印地语叫“ganga”(甘伽)原意是“涤罪之河”,是印度人的圣河、印度的灵魂。身为印度教徒,一生至少必须到恒河净身一次,以涤除自己的罪孽。在恒河岸边寿终正寝,或火葬、或水葬者,来世将享福无穷,并随恒河女神升天,千百年来,朝圣者的足迹遍布于恒河两岸。
  
  在印度教神话传说中,恒河女神是雪山之王帕尔瓦塔茹阿佳的女儿、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妹妹,而帕尔瓦蒂又是湿婆神(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代表毁灭)的妻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湿婆铜雕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恒河女神来到人间在印度是非常著名的神话。传说中阿由提亚的国王巴给依茹阿特为使自己曾祖父的六万个兄弟得到复活,并且灵魂得到净化,进行艰难而虔诚地苦修。最后恒河女神被他感动,决定来到人间,用恒河之水为他净化这些灵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断臂恒河女神雕像——之坐骑摩伽罗
  
  象牙
  
  贝格拉姆10号房
  
  公元1世纪早期
  
  恒河女神的坐骑摩伽罗(梵名makara)是印度神话中的海兽,长有鳄鱼或海豚、甚至是大象的头部,鱼身鱼尾,特别凶恶。它在印度教中代表爱与欲望的神祇伽摩的标志。
  
  摩伽罗同时又是十二星座里的摩羯座,十二星座起源于古巴比伦,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把这个概念传到了希腊,后又经希腊传播到印度。希腊人重新用神话故事对它们进行包装,起了一些新的名字,并且固定了一些形象,慢慢地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隋代,当时印度高僧那连提耶翻译了一本经书名叫《大方等大集月藏经》里面明确提到了十二星座,其中摩伽罗这个词因为发音接近的关系刚刚翻译到中国时叫“磨竭”。不久之后唐代一个和玄宗相处得很不错的不空和尚觉得这两个字翻译的不够准确,于是在《大正藏经》中的《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中改成了“摩羯”, 一直延用到了现在。摩羯相关宿命如下:第六宫。斗三足,女四足,虚二足,镇星位焉,其神如摩羯,故名摩羯宫。主斗诤之事,若人生属此宫者,法合心粗五逆不敬妻子,合掌刑杀之任。虽然佛经里的宿命评价看得不太具体,但貌似这个星座的人毒舌、腹黑,比较自我,并且脾气不好。
  
  摩羯在传入中国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避鬼驱邪、延年益寿的瑞兽出现。其造型也不断被中国文化整合,渐渐变成了龙头鱼身,俗称“鱼龙纹”,和这件恒河女神坐骑摩伽罗的形象相去甚远。
  
  再说一个和摩羯座有关的趣事。一生仕途坎坷的苏轼老人家在《东坡志林·退子平生多得谤誉》里说过一段非常逗的话:“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意思是我东坡看到韩愈的诗,得知他的命官是摩羯座,而自己也是摩羯座,所以忽发感慨二个人一生都生活坎坷,命途多舛实在就是因为这个命数不好。结果他这一抱怨,摩羯座从宋朝开始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古代文化人只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就会自嘲为摩羯座。摩羯座表示,这个黑锅我不背!不背!如果有摩羯座的同学看到这里,千万不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据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在奥古斯都执政时(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罗马帝国兼并了埃及。几年后,活跃的罗马帝国商人不畏千里之途,冒着风险,频繁出入印度洋,同印度进行商业贸易。每年约有120艘左右的罗马帝国商船,充分利用7、8月间的西南季风,越过阿拉伯海,花费三至四个月到达印度南海岸的马拉巴,完成交易后再经红海或者波斯湾、或者陆路返回地中海。而希腊地理学家伊西多尔在他所著的《帕提亚驿程志》中也提到罗马人希望从印度获得什么样的商品,并标记出其地理位置。从一位不知名的希腊航海家留下的《厄立特利亚航海记》记载上看,罗马帝国对印度的贸易进口多于出口。公元1世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写道:“罗马帝国每年需要支出数以千万计的黄金,用以平衡东方贸易的差额。”他担心如此多的金银损耗会导致帝国的崩溃,而从印度各地挖掘发现数以千计的各种罗马钱币也证实了普林尼这一说法。也正是因为战争,罗马帝国商人才匆匆掩埋下了这些奢侈的印度出口商品。
责任编辑:思思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