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26.5厘米、宽8.2厘米 此器长方形,圆形挂孔。两面纹饰相同,均为阴线刻凤鸟纹。凤鸟顶部有弧形冠,勾喙,臣字眼,桃形大耳。双翅并拢,尾端内卷。足直立,刻有尖爪。磬为传统乐器之一,妇好墓内出土多件石磬,分直方型和曲尺形两类,有的表面还刻有文字。虽然乐器不是妇好墓玉器的主体,但却是重要构成之一,标志礼乐制度可能正在形成之中。
商 打击乐器 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夏 二里头文化 打击乐器 1974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 长66.8厘米,宽28.6厘米,孔径6厘米 石磬呈三角形,经打制而成,器表粗糙,上方有一圆穿,以供悬挂。其形状及打制方法,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有相承之处,而且形状与此后商代石磬也大致相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音乐上升至“和民声”、“善民心”的层面,常礼乐并提,如《礼记·乐记》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又云“致礼...
2006年6月10日这一天,是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金沙遗址现场发掘情况,这一天,金沙遗址出土了100多件文物,最引人瞩目的,则是一大一小两件石磬。在祭祀区西北角一个探方内出土的这两件石磬,其中一件石磬长109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商周时期石磬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另一件则略小,石磬有孔。大石磬上并无图案,小石磬上则隐约能看到两组“弦文”。显然,这个符号出自金沙...
北宋“大晟府”石磬残件 北宋“大晟府”石磬“林仲”款残件 北宋“大晟府”石磬残件铭文拓片 近日,开封市的一位古玩收藏爱好者,在市内某建筑工地向郊外运出的废土堆里捡到了部分特殊的烂石块。这批烂石块有大有小、有角有棱、有薄有厚,有的还带有穿孔。他经过清洗后发现在个别石块的平面上,还刻有“大晟”和“中吕中声”、“林钟”字样,并且还有遭重锤击砸的痕迹。 据史料记载:大晟是指大晟府或大晟府整...
《文物》2012年第5期 摘要:2006年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选择祭祀区的4个地点。其中在祭祀区西北角的1个探方内发掘出土了2件石磬。是此次发掘工作中的重要收获之一。 关键词:成都金沙遗址;石磬;出土;考古发掘
新浪收藏讯 6月17日下午,荣宝斋(微博)(上海)2012春拍古董珍玩专场在上海雅居乐万豪酒店举槌。清中期“吉庆有余”灵璧石磬从40万起拍,最终以169.6万的价格成交,此件拍品之前估价为RMB 400,000-600,000,尺寸是:H:69cm,L:81.2cm。 拍品说明: 这一架“吉庆有余”灵璧石磬,高60厘米,长81.2厘米。酸枝木座架(俗称老红木),“弓”字形横竿两头饰龙首,雕...
《清稗类钞·鉴赏类》载:“皖之灵璧山产石,色黑黝如墨,叩之,泠然有声,可作乐器,或雕琢双鱼状,悬以紫檀架,置案头,足与端砚、唐碑同供清玩。” 以灵璧制磬为文玩是清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风雅。 这一架“吉庆有余”灵璧石磬,高60厘米,长81.2厘米。酸枝木座架(俗称老红木),“弓”字形横竿两头饰龙首,雕工精湛,庄严威武,彰显出一派皇家气象,可见此物绝非寻常人家所有。海棠形座底上以整块红木立体圆雕一泓海...
虎纹石磬 虎纹石磬,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磬是古代一种片状石制打击乐器,器身一侧穿孔,使用时以绳系之,悬于架上,敲击发声,其声清脆,悠扬动听。石磬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即有发现。根据古典籍记载,早期石磬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随着礼制的发展,到了夏商时期,石磬逐渐成为重要的礼乐之器。考古发现的商代石磬,制...
金沙遗址出土的两件商代石磬,右面一件长达1.1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商代石磬(6月10日摄)。 6月10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 这是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6月10日摄)。 2006年10日开始的成都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再获重大发现,当天已出土珍贵文物130多件,其中包括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图案的玉璋、鸟首鱼身纹金带等。 这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