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
宋 辽 公元916年-1125年 盛器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墓出土 高2.1厘米、长27.6厘米 长盘形如海棠花,胎质粗硬,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黄、白、绿三色釉,釉面有细微裂纹。外壁为黄釉。边缘为卷草纹,盘底落花游鱼。釉色莹澈,造型美观大方,为辽三彩器中精品。 辽三彩的制作采用二次烧成工艺,胚体烧成温度在1120℃左右,胎与化妆土同时烧成。釉为低温铅质釉,烧...
唐 (618 - 907年) 明器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王家坟村11号墓出土 高28.5厘米 此女俑梳球形髻,穿袒胸窄袖衫、朵花长裙,着披帛,双手置胸腹上,安然垂足端坐在束腰墩形坐具上。从背后看,坐具似为籐竹扎制而成。 关于这种墩形坐具,孙机先生在考证唐李寿墓石椁线刻《侍女图》文中有专门的解释。此物叫筌蹄,本属籐制品,供人坐之处的圆面小,接地之处的圆面大,两圆面...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72厘米 此俑立于束腰台座上,双手执笏拱举胸前。戴冠,冠下有帻。从领间可看出着衣三重,内穿圆领蓝色衣,中着圆领白衣,外穿赭黄色交领宽袖袍,袖口镶绿色边。下身着白裳,长至足面。足穿上翘方头的舄。腰束大带,带尾于腰后折垂至足。前着“蔽膝”。 该俑着装与史书记载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大体相符。朝服、公服、祭服属礼服,亦称冠服...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独孤思贞墓出土 高89厘米 此俑立于台座上,戴盔,穿甲,围绿色颈领,领下两角外卷作云状。盔、甲均以赭黄色为主,胸部的纹饰及甲的周边多是黄色及绿色釉,肩甲为龙首张口衔臂的形状。腰束绳形带。下身白裳长垂至地面,足穿靴。 此俑服饰基本写实。唐代甲胄主要是“明光甲”,头盔有护耳、护颈,背甲为一整片,胸甲分为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圆形护胸。胸甲和...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 高45.2厘米 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裙腰束于胸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 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7世纪中叶以前,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女俑的身材修长,人体比例比较适当。面部清秀,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裙上常饰以条纹,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45.3厘米 此俑头戴幞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恰到好处,体态逼真。 在唐代,幞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头,即便全身赤裸、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也忘不了裹幞头。 幞头是唐代男子的...
唐 明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出土 高29厘米 俑络腮胡须,深目高鼻,似全神贯注牵马。身着无右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内穿至膝短衣,足踏高靴,为西域装束,俑全身施以黄、绿、白三色釉。同墓中出土牵马俑一对,各自牵引一匹高大的骏马。在墓室中,靠近俑和马的身旁,是一对骆驼与牵驼俑。 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西交通超越前代,繁荣至极,首都长安在当时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