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茂陵博物馆承办的“天马西来——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西汉‘鎏金铜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向公众开放,开启了201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23个展览的序幕。 西汉“鎏金铜马”通体铜铸鎏金,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千克。马呈站立姿态,昂首挺立,体态俊秀雄健,合乎解剖比例,头部造型尤为生动,是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天马西来”展览包括...
在佛像阛阓上,藏传佛像的珍藏远好于汉传佛像,由于海内外藏家很是重视明清宫殿造像。据悉,明代宫殿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代,宫殿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组织“御用监佛作”,专门担任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 到了清朝,宫殿造像的郁勃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殊是乾隆时代。其间,明清金铜佛像是其时很是著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释教造像老练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手艺,仍是质料,都很是考究,也具有鉴赏性。 ...
明代 · 鎏金香炉 青铜质 通高8,口径13.1厘米 焚香器具。口沿平,腹微鼓,双龙形耳,圈足,底部有铭文“云间胡文明制”。颈部饰双凤纹,腹部饰狮龙纹,圈足以一周藤蔓及四合如意纹为饰。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汉代 · 鎏金银铜马 1974年河南偃师寇店出土 高5.9厘米长6.2厘米 马呈立姿,昂首挺胸,张口翘尾,周身鎏以 金银,黄白中相间线刻花纹,清新明快,小巧玲珑,为汉代工艺中的佳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北京昌平出土 长25.2厘米
汉 高4.3厘米,底径9×5.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鹿呈卧状,以海贝为鹿身,鹿首昂扬,鹿角、耳后伸于海贝,以固定海贝,鹿腹、四肢蜷卧,边缘上卷,以托海贝。鹿体鎏金,已脱落,依稀可见。造型新颖别致,以铜和海贝的组合为鹿,又以海贝的花纹来表现鹿身的花纹,也真乃匠心独运,为汉代独特的艺术风格。
16世纪 高42.5厘米 此像面相方圆,颧骨凸显,鼻翼较宽,嘴较小。穿袒右肩式袈裟,衣角垂搭于左肩。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15世纪 高24.5厘米 此像发髻顶端饰摩尼宝珠,两耳饰花。左手托钵,右手持药果,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以贴体形式表现,仅在边缘处刻花。
15世纪 高36厘米 此像为高肉髻、螺发,面相清秀。宽肩细腰,体态健壮。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上置金刚杵。佛身 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轻薄贴体,仅在衣缘处刻画衣纹。这尊造像薄衣贴体的服饰主要受到东北印度波罗风格的影响。
14世纪 高27厘米 弥勒着菩萨装,头戴三叶宝冠,高束发。袒上身,斜披帔帛,下着裙。左手结说法印,右手持净瓶,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16世纪 高13.5厘米 得银协巴头带僧帽,左手持念珠,右手结说法印,坐于莲座上。
16世纪 高21.7厘米 此像面相方圆,双手牵莲枝,结说法印,坐于莲座上。身体两侧的莲花上分别托经书和宝剑。
16世纪 高36厘米 此像头戴宝冠,身穿铠甲,左手握吐宝鼠,右手持宝伞,坐于狮子身上。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19厘米 绿度母面庞清秀俊美,头戴五叶冠,耳饰花朵形耳珰。胸前的项链、璎珞雕刻精美,帔帛、裙褶自然流畅。右手施与愿印置膝上,左手持莲枝,右脚下垂,呈游戏坐姿。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16世纪 高19.6厘米 弥勒着菩萨装,高束发,发髻上置宝塔,头戴宝冠,双手胸前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袒上身,下着裙,裙摆宽大多褶,散铺台面。左肩花上托一宝瓶,右肩花上置法轮,这是弥勒菩萨的标识。这尊造像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其细长莲瓣乃是仿照明朝永乐时期莲瓣的样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