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1368—1644) 直径18厘米 高10厘米 此砚石质苍黑纯净,石鼓形。直径18厘米,厚10厘米。砚面开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砚堂,水池之上有“内府之宝”方印,印两侧各一篇顾从义摹刻的“石鼓文”。砚底中部纵开长方形凹面,内书“石鼓”、“子子孙孙用之永保”、“东海顾从义摹勒上石”,凹面两侧亦分刻两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题铭,表明他于道光辛丑(1841)年重资从曹绍橚处购得此砚并...
宋 每开纵25.7、横36.7厘米 1964年吴空先生 捐赠 诗刻拓本,剪裁装潢为折叠式册,共十六开本,每开四行,每行二、三、四字不等。七言四十句长诗,行楷书。诗前有“奉题琴师元公此君轩,庭坚”,诗后:“元符二年冬访予干楚道……咄嗟而成,又不加点”,共五十字。引首有张延济书签题“山谷先生诗刻”,下三行小字行书 “宋拓本,清仪阁珍品,道光癸巳九月十八日,廷济”。下钤“延济”,“张东...
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高150厘米、宽52厘米、厚8厘米
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高150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
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高121厘米、宽66厘米、厚8厘米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同光元年(公元924年) 墓室装饰图像 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2000年美国纽约安思远先生 捐赠 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处直其...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1971年在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发现 残高99厘米、残宽55厘米、厚26厘米 自晋《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学著述因图谱难绘而多数只记灸法不记针法。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1年),在宋仁宗要求下,太医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模具。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用于...
宋 清摹刻 长54.5厘米、宽36厘米 宋朝廷多次颁诏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宋仁宗、宋高宗先后令人绘出农家耕地、收割、养蚕、织布的图画,陈列于宫中。从此,以耕织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纷纷出现。南宋初年,于潜(今浙江省临安县)知县楼 绘制了《耕织图》45幅,其中表现农耕的21幅,表现蚕织的24幅。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内府根据宋本《耕织图》刻石,安放在圆明园中。咸丰十年...
秦 现存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登临琅琊山(今山东省胶南市南)时,修琅琊台,勒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刻石书体为秦篆,传为随行廷尉李斯所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刻辞全文。此刻石本在山崖上,清代被人凿下保存,已成秦刻石存世的稀世珍品,是了解秦代统一事业的重要文献。 此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
明 明代拓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时登临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举行封禅大典,勒石颂德。刻辞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四面环刻,前三面为秦始皇时所刻,第四面为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所刻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书体同琅琊刻石一样,为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亦为李斯手书,是秦代的重要文献。刻石年久漫泐,至明朝只剩29字,到清代仅存10字。传世拓本中,以北宋时全拓本最...
10月18日,安吉生态博物馆与天一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金石遗音——明清刻石珍拓展”在安吉生态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六十一件,以天一阁所藏明清刻石的拓片为载体,将碑帖的收藏、文化传播、历史传承及本身制作工艺相结合,综合展示碑帖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展览持续至12月18日。 碑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自宋以来,金石碑帖成为学人雅士的重要收藏。其对中国传...
图中所示是一件清代“鲤鱼跳龙门”石刻,宽50厘米,高42厘米,呈长方形,宽缘,中间雕有鲤鱼跳龙门的图案,画面上有几朵浮云,随意飘荡,下面一旁有座八角亭式的房子,大门未开。另一旁是一条鲜活的鲤鱼,跃出水面,形象生动,意气盎然。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人们时常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寓意。这件石刻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9月6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代表北京大学,接受了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捐赠的154种古代墓志拓片,并向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创办人齐运通颁发了捐赠证书;与此同时捐赠品中的80件隋唐墓志精品拓片在北大图书馆内展厅对外展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和吴志攀先生对齐运通的捐赠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齐运通作为刘久庵的入门弟子,艺术上的学识及古代墓志...
8月1日,由兰亭书法博物馆与天一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金石遗音——天一阁藏明清刻石珍拓展”在兰亭书法博物馆胜利开展。 此次展览,展品共五十六件,以天一阁所藏明清刻石的拓片为载体,将碑帖的收藏、文化传播、历史传承及本身制作工艺相结合,综合展示碑帖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整个展览可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从碑帖作为收藏品的角度,让观众了解其收藏研究的一面;从碑帖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角度,展示其记录事实、证经...
昨日,鄞州区文管办会同石碶街道、黄隘村村委会对掩埋在田间的4对清朝墓道石刻进行抢救性迁移保护。 这批墓道石刻是区文物部门在“三普”期间发现的,当时,共发现石马、蹲虎、跪羊、抱鼓石各一对。出土石兽雕工精细,保存状况完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结合出土石兽形制及所雕缠枝牡丹及祥云纹式样,初步判断为清代墓葬,从地域看,应为葬于本乡的沈氏墓,《四明谈助》上也有记载介绍,“沈瑄,以武学生出身,嘉庆间官至广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