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1971年在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发现

 

  残高99厘米、残宽55厘米、厚26厘米

 

  自晋《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学著述因图谱难绘而多数只记灸法不记针法。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1年),在宋仁宗要求下,太医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模具。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用于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使用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金灭北宋时,相国寺铜人毁于战火,仅剩医官院的铜人,元灭金后将此铜人运至大都。因长期使用磨损,元世祖时曾命尼泊尔工匠予以修复。元明两代曾多次翻铸针灸铜人,此件针灸铜人,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仿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铸造的。

 

  除铸造针灸铜人之外,王惟一还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这部书考订针灸穴位名称354个,比晋《针灸甲乙经》多出五个穴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成后刻版印行,颁布全国。此外,又将图经刻在碑上,置于开封大相国寺仁济殿内,供学习者观摩。元朝初年,石碑被运往北京,因年代久远,碑上文字模糊,在明代被充作砖石砌入北京城墙。1971年拆除北京明城墙时被重新发现,碑已裂为五块,其中一块残存文字三栏,中栏刻“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 撰文:王义康 )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