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春秋 乐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同时出土的甬钟12件,其中8件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79厘米,最小者高约48厘米。钟上有铭文,每件铭文字数不一,有的自名“歌钟”,有的自名“行钟”。该墓出土器物中还有钮钟一套,亦有铭文。蔡虽是小国,但蔡候申墓中随葬器物却多得惊人,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可僭越礼制。
名称:青釉甬钟 年代:春秋 规格:高34、铣距14、于距12.2厘米 简介:青釉甬钟为仿青铜器编钟的造型,饰有云雷纹、连珠纹,胎质坚硬,外施薄釉。原始青瓷从商代始烧,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瓷器的烧制技术更加娴熟,质量明显提高。此器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藏。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度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体的原料,这一...
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重礼乐制度的时期,编钟在西周不仅是各种大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首次发现了一只西周时期的青铜编钟。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岳连建介绍,这只青铜编钟是在汉中市圣水镇青史村汉江河段青龙滩大桥施工现场发现的,从形制、纹饰、铸造特征初步来看,应属于西周晚期编钟中的“甬钟”。这只甬钟高...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工人近日在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据文物专家介绍,该甬钟应是从汉江上游冲卷至南郑。 6月28日上午,南郑县几名工人在圣水镇青史村汉江河段青龙滩大桥石墩加固维修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金属物体便立刻上报文物部门。 汉中市考古队专家初步鉴定认为,应为战国时期青铜甬钟。经测量,甬钟高37.5厘米、最大口径21.5厘米、壁厚1厘米,重约6.5公斤。专...
7月3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工人近日在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据文物专家介绍,该甬钟应是从汉江上游冲卷至南郑。 6月28日上午,南郑县几名工人在圣水镇青史村汉江河段青龙滩大桥石墩加固维修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金属物体便立刻上报文物部门。 汉中市考古队专家初步鉴定认为,应为战国时期青铜甬钟。经测量,甬钟高37.5厘米、最大口径21.5厘米、壁厚1厘米,重约6....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