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减免了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御窑厂的机构设置,较明代时有所缩小。这并非因为御窑厂处于萎缩状态,而是由…[全文]
题记:宁封丈人又名“龙跻真人”,是道教尊奉的一位神仙。传说他曾做过黄帝时期管理陶器生产的官,精通烧窑工艺。有记载青城山建福宫后面有座山,叫丈人山。传说轩辕黄帝曾问道于宁封丈人处。宁封因封于宁山,故名宁封。那时洪水泛滥,人民居住在洞穴中,每到…[全文]
粉彩瓷是康熙晚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而出现的釉上彩瓷新品种,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全文]
一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全文]
明成化(1465--1487年)一朝政治腐败,但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却异常精美。特别是成化斗彩由于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堪称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一、青花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很少…[全文]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有绝对年款的瓷器极少,出土所见实物皆为民窑器物。器型有罐、梅瓶、炉等。青花器物绝大部分胎体比永乐、宣德器物厚重,纹饰以云气纹为多,占全部纹饰的很大比例。由于人们对这段时间生产的器物认识不清,且所出的陶瓷论著对这一时期…[全文]
宣德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始和发展时期,那么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前人对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其数量、质量、品种均是非常可观的。 此时,颜色釉中的20种釉色,除回青外,基…[全文]
永乐、宣德共经历了30多年,在青花发展史上处于鼎盛阶段,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特别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制作青花瓷所用的"苏泥麻"青料,为能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全文]
洪武时期处于元代末和明代永乐、宣德之问。从传世品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元末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时期看作是明代瓷器发展的低潮阶段。传世的洪武瓷器分两大类:青花与釉里红。 一、青花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全文]
光绪一朝,官窑瓷器的生产甚为红火。官窑瓷器的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远非道光、咸丰、同治各朝所能比拟。但这一段时期犹如回光返照,衰落的趋势不可扭转。紧接着的宣统是清代最后的一个王朝,风雨之中摇曳的统治已不能致力于陶瓷业的复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