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吉州窑的釉彩品种

  青瓷是吉州窑初创时期的产品,北宋早期吉州窑仍有烧造。其釉色青而淡,多为青褐、青黄色釉。施釉不匀,多有泪痕。其胎骨厚重,胎多为黑灰或黑色炻胎。釉面偶尔有淡青釉细开片和黄青釉细开片。

  乳白瓷是吉州窑北宋至南宋生产量较大的品种之一。早期乳白瓷质较粗,釉色也显单薄,施釉不匀,有泪痕的斑迹。北宋中晚期,由于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吉州窑的乳白瓷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当时的主要产品,烧造工艺有所提高,但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相比,其胎质和釉质都显粗糙。器物以薄釉白瓷碗为主,上面多施色泽泛青的薄釉,底部无釉或半截无釉。另有一类仿定窑器的白瓷,胎釉厚重与轻薄两种,多施半截釉。后期釉色变幻无穷。

  黑釉瓷器的胎料基本有两种,一为米黄色,这类胎质多施以纯黑色釉,装饰方法简单,少有纹饰。另一种为黑紫色炻胎,胎中含铁量高,器物以黑釉碗居多,并注重釉的装饰,即在光亮润泽的黑釉上装饰各种结晶斑,或以彩绘,或以剪纸贴花的方式进行装饰,赋予单调的黑釉以丰富的内涵。

  玳瑁釉:因颜色像鳖裙而名。釉面黑、黄相交混合,有的在黑处混有黄褐色斑纹,也有的在黄褐之中略呈红色,斑纹变化多样,无一雷同,为吉州窑独有的有色品种。利用色泽与斑点大小的变化,使之产生特殊装饰效果的技法,充分体现了吉州窑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兔毫釉:以铁卫呈色剂的结晶釉。在烧制过程中,釉中的铁元素随釉层的流动而成条纹,冷却过程中析出赤铁矿小结晶体,在黑色的釉面中闪现着黄棕色或铁色,因状如兔毫而名,为黑釉器中的名品。吉州窑瓷器中的兔毫虽不及建窑有名,也别具特色,以碗类尤著。碗的外壁施以黑褐色釉,碗内釉色变化极为丰富,状如发丝的条纹虽无规律可循,但不杂乱。粗看相当整齐划一,细看毫峰参差不齐,恰如丝丝银针,统一之中富有变化,是吉州窑中的典型器物。

  鹧鸪斑釉:黑釉的一种,是以铁为着色剂的结晶釉。由于铁元素在釉里的结晶,致使釉面呈现如同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变化无穷,恰如无际云霓,是吉州窑器物中的上乘之作。在区分兔毫釉和鹧鸪斑时只须注意一点,即细小条状的为兔毫,咖啡色长条羽状的则为鹧鸪斑。

  虎皮釉:利用含铁量不同的黄褐两种釉烧成后形成的黄褐两种釉烧成后形成的黄褐相间的放射状花纹,其色状如虎皮而名。

  玛瑙釉:利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釉相间施在陶瓷器物上,在烧造过程中互为熔融而成。两种釉色相融,又可明显分出两色,质感颇似玛瑙。

  酒釉:此种工艺是从唐代花釉瓷的装饰发展而来的,但又与花釉瓷不尽相同。从传世实物看,花釉瓷的釉面装饰多呈斑块状,地釉色泽丰富,有黑、褐、茶叶末、黑灰色等,斑块为灰蓝、月白、天蓝等色,斑块是以刷子一类工具涂绘而成的;吉州窑的酒釉,主要是在黑褐色地釉上,用毛笔一类工具蘸乳白色料随意挥洒而成的,挥洒的釉料呈稍粗、不规则的线条状,纵横交叉,自成天趣。

  窑变釉:利用釉中含有多种不同呈色元素经烧造或氧化后呈现的色彩斑斓的釉色。以碗为多见,其碗里为窑变釉,上部以黄色乳浊釉为主,间有褐色条纹;而碗心则以褐色为主、间有黄色乳浊斑点。色彩上黄褐变化,形态上条鱼斑点共存,别有韵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