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瓷业的发展--洪武时期
2012-10-05 15:39:24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洪武时期处于元代末和明代永乐、宣德之问。从传世品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元末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时期看作是明代瓷器发展的低潮阶段。传世的洪武瓷器分两大类:青花与釉里红。
一、青花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此时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拟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其青花瓷的胎骨大部分是洁白色,有的烧结不透呈黄褐色。胎质与永乐官窑器相比较为粗松,有孔或裂隙。
釉层与元青花相比显著加厚,一般都肥润平滑,为深浅不一的青白色,很少有开片。圆器口沿处有积釉,琢器里面施釉有垂流的痕迹。
图案题材以程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的刷纹。器物制胎时均经过修磨,琢器有接胎痕甚至接胎裂隙。器内有厚薄不一的旋坯刮抹痕。胎体比元代同类产品薄,有些七寸碗的碗壁仅厚2毫米,大胆圆器的中腰以下胎体还较厚重。由于成型与烧制技术均掌握得较好,器物很少塌底、夹扁或翘棱。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问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二、釉里红
釉里红技术在明洪武时方成熟,能自如地运用线描方法绘制纹饰。釉里红纹样也不再借助于刻花,而是直接用釉里红绘画,图案大多用线条来表现,绘制得非常生动、粗细有致,点染涂抹一气呵成。这表明洪武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已有了明显进步。因此,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明显多于青花瓷器,尽管其烧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呈色有的不太稳定,多较淡或变灰,个别的还有晕散或发暗黑色的现象,釉面上往往还有开片,但基本上与元代釉里红的色泽接近。
另外,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与同期的青花瓷完全相同,除执壶、玉壶春瓶及20厘米左右的墩式碗等器物底部施釉外,其余大盘多涩胎无釉,烧成后氧化呈现红色,圈足端大多采用平削工艺而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