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瓷业的发展--永乐时期

  永乐、宣德共经历了30多年,在青花发展史上处于鼎盛阶段,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特别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制作青花瓷所用的"苏泥麻"青料,为能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青花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的制作已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永乐青花用料有两种:一种为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另一种是国产料。永乐、宣德青花均使用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具有呈色浓艳、有黑色结晶斑的特点。从永乐朝典型器物来看,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但很大一部分永乐器也有很多气泡,少数器有开片,青花还有晕散现象。

  永乐朝器型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深腹洗、大盘、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节柄壶及各式碗、各式盘、压手杯等。有些器型则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没有而永乐朝开始出现的,如大型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扁瓶、扁瓢形瓶、花浇、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多棱烛台、筒形器座、波斯型执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扁瓶等。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新器型,有些是受西亚金、银、铜器的影响,因而造型上具有外域风格。

  永乐青花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盘类的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细,抚摸时有如糯米粉的细砂感觉,这也是划时代的。有的釉底器的底釉呈波浪纹。

  永乐青花纹饰一般为双钩填色,这种方法在宣德与成化前朝也有,但明显区别于洪武青花的大笔触填色,装饰风格上改变了元青花繁与满的特点,趋向疏朗,压手杯便是永乐青花中的杰作。绘画技巧也很成熟,纹饰层次比元代减少,纹饰以外的空问较大,以衬托主题纹饰,使之更加突出。同时,纹饰开始受外来影响,以后逐渐演变。

  永乐瓷中仅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字,绝大部分是没有年款的。

  二、甜白釉

  “甜白”是后人著书立说时给白釉瓷器的一个美称,也叫“填白”。这种白釉是在洁白的瓷胎上,以纯净的、透明的釉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并以簿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它给器物带自然美,使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尤其是永乐薄胎白釉器大部分带有纤细的暗花装饰,十分雅致。这类器物的烧制是有很高难度的,因而著称于世。

  永乐白釉器的成就还表现在器型上的多样化,除薄胎器外还有大小鸡心碗、梅瓶、玉壶春瓶,各式壶、罐,奇特的三足器等,凡是青花类中有的器型白釉中几乎都有。在装饰上采用了刻花、印花、镂空等,技法朴素、大方、雅洁。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

  三、鲜红器

  在永乐、宣德时期比甜白器更为珍贵的“鲜红”又是什么呢?它就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红釉。因这种红釉常被用作祭器,故称为祭红。又由于其如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一样美丽,也被称为“宝石红”。还有人根据它鲜艳的红色,称其为“鲜红”。鲜红器不同于钧窑的铜红瓷,"钧红"红中带紫,工艺上需要两次烧成;而它是采用生坏挂釉,入窑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通体纯红、光彩夺目。其烧成难度非常大,对烧成条件的敏感性极强,质量很不稳定,故被称“火的艺术”。

  永乐红釉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胎质细腻、胎体薄轻、红色鲜丽匀润、釉质晶莹。 永乐红釉暗花高足碗鲜红器的代表作,碗内壁白釉暗龙纹,碗心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釉鲜红,形体秀美、庄严、稳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