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 近来,随着中央提出中国外交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解读,“海域”和“水下”成了热词,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打捞“沉没的文明”的“水下考古”也成为热门话题。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迎来好机遇 海上丝绸之路延绵两千年,跨越三大洲,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000公里,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称得上是当时世界...
说起阳江,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南海I号”。从1987年被偶然发现,再到2007年整体打捞,这艘南宋古沉船充满着传奇和神秘的色彩。行走在阳江,从山乡到市井,从六七十岁的老妪到十多岁的孩童,每人都能对外来客人就这艘历经数百年沧桑的“阳江宝贝”说上几句。 如今,“南海I号”静静躺在阳江海陵岛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中。每到节假日,博物馆里游人如织,人们试图从这艘古沉船和精...
肯尼亚谢拉水下遗址发掘出的青花瓷器 最近,“水下考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和足够的关注度。有如盗墓因为其暴富和巨额财富而成了文物考古界永远的痛一样;“水下考古”也因其沉睡日久的财产归谁所得遂成为全社会(而不仅仅是文物考古学者)关注的话题,而考古本身的证史辨伪的学术功用却反而成为次要课题,换言之,打捞“沉没的文明”作为一个文化需求与期望广泛的社会辐盖面,远远超过学者专家们冷僻的专业...
1月21日至22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6年年会在位于奥北科技园的水下中心新址召开。会议总结了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讨论了2016年水下考古工作计划,并就水下考古工作规范进行了专题研究。 回顾2015:成果丰硕 亮点纷呈 2015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致远舰项目入评“六大发现”、“南海一号”精彩纷呈、西沙水下考古顺利实施、水下考古培训班圆满成功、签署中法合作协议、数据库及图...
为了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沉船和水底文物,水下考古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兴起。不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潜水技术和装备获得发展,水下考古才得以建立。中国的水下考古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 水下考古不仅需要潜水工程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还需要从事水下考古的队员在专业考古技术培训外,接受潜水技术培训,最终具备在水下实际操作探方、进行测量绘图、拍照摄像等能力。而少数队员还得...
山东省文物局计划于2016年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及半岛文化区进行近海水下遗址和文物探明,保护沿海建筑,修复制盐遗址的工作,继续构建“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与南京、泉州、福州、广州等其他城市联合,助推“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记者15日在山东省文物局长会议上获悉,“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的水下考古工作涉及山东烟台、青岛、威海、长岛、蓬莱、龙口、日照、石岛等多地,廊道规划建设工作已...
浙江:“小白礁I号”成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 浙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省份之一,这从其成立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中可见端倪。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成立。2010年,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宁波成立,2012年,我国第一个县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揭牌……而“小白礁I号”历时3年完成了表面堆积清理、船载文物发掘与船体发掘,...
水下考古人员正在测绘 经过3年来的水下考古调查,尤其是经过潜水探摸,基本摸清了姜女石遗址及周边水下礁石的保存状况。昨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在沈阳接受本报采访表示,经仪器检测和人工水下探摸,在辽宁姜女石遗址水下发现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60米的四边形疑似人工构筑基台,并且发现人为加工的水下“活石”。活石的材质为花岗岩。种种迹象越来越像文献记载中的海中“甬道”。 水下基台是如何发...
据悉,大英博物馆将于 2016 年 5 月举行有关两座古埃及迷失之城及其考古学家在地中海海底最新古物发现的大型展览《沉没城市:古埃及迷失世界》。图为在埃及阿布基尔湾 (Aboukir Bay) 发现的托尼斯·伊拉克利翁石碑。这一完整石碑(1.9 米)上刻有 Saϊs 法令,受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内克塔内布一世(Nectanebos I,公元前 378 年至公元前 362 年)委托建造,几乎与珍藏在...
海上帆起时,朋自远方来。 今天上午,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海口启幕。此时虽然北国冰封,但海南岛仍然花果飘香、和风醉人,一如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时一般,向国内外宾客张开热情的双臂。 沐浴着微咸海风,与会嘉宾争相发言,为发掘、保护和传承祖辈在这条古老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友好往来之路上留下的灿烂文明建言献策。 而海南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被他们评价为“开展水下考古研究...
酉水河水下也有一座“老司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湘西古丈县会溪坪段水下考古,7日,记者采访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涛,据他介绍,这次水下考古主要针对明清年代以前的湘西土司文化,将填补明清前湘西土司文化的空白。 根据史料记载,彭氏土司的治所最先在会溪坪,南宋绍兴五年(1135)才迁至如今的老司城。这里背依青山千仞,俯临长河万里,为了争夺这处要塞之地,公元939年,楚王马希范和...
12月2日,笔者从古丈县文物局了解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于近日在酉水河古丈县会溪坪段展开水下考古,此次考古将利用现代科技物探设备,对酉水河下溪州故城会溪坪及铜柱遗迹进行考察探测。 史料记载,古丈县会溪坪是土司彭氏踞住的下溪州故城,下溪州城始建于梁开平四年(910),彭瑊为溪州刺史。绍兴五年(1135),彭福石宠袭职,方迁其治所于灵溪河畔之福石郡(今老司城)。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楚王马...
水下也有“老司城”?记者今天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启动老司城的水下考古,揭秘溪州之战古战场,寻找五代宋元的土司王城。 12月2日,老司城水下考古在酉水河古丈县会溪坪段展开。史料记载,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最先在古丈县的会溪坪一带,南宋绍兴五年(1135)才迁至如今的老司城。会溪坪与永顺县一河之隔,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为了争夺这处要塞,公元939年,楚王马希范和土司王彭士愁约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11月20—21日,在广州召开的“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沉船考古、水下文物以及海洋史等相关课题成为与会学者深入探讨的热点。 “南澳Ⅰ号”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水下考古项目之一,有关“南澳Ⅰ号”沉船年代的问题成为此次研讨会关注的焦点。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从历史文献与出水文物互证和同类出水文物的对比研究角度提出,根据文献记...
近日,辽宁“丹东一号”水下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从出水文物判断,“丹东一号”基本确定为致远舰,这引起大家对我国各地水下考古情况的关注。为此,我们策划了“水下考古扫描”栏目,选取了浙江、山东、广东、辽宁等地,将其近年来的水下考古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最新进展呈现给大家。以下为第一期—— 蔚蓝的海洋,神秘的水底,蕴藏着无数水下遗珍,而宁波水下考古的18年风雨历程,则是揭开宁波水下文物秘密的一幅动人篇章。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