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合作完成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旨在破解传统水下考古技术设备的局限与瓶颈,显著提高在浅滩、暗礁、浑水、急流等复杂水域环境中的水下考古作业能力。在项目酝酿、策划、研发、测试、应用等全过程中,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海文物保...
3月22日下午,眉山市彭山区举办“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专题讲座,该区第三中学320余名师生参加聆听讲座。通过讲座,既让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彭山张献忠千船沉银的神秘历史,又有效普及了科学考古知识。 讲座由参与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工作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李飞主讲。讲座中,李飞先后讲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考古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视频与图片展示,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的过程和考古工作人员...
1、“南海Ⅰ号”折射中国水下考古历程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自20世纪起步,迄今已30年,成绩斐然。而“南海Ⅰ号”的考古历程,可谓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真实写照。 它历经了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凝结于这艘沉船考古过程中的智慧,折射出的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态势—— 整体打捞是我国科技水平、海洋施工能力与遗产保护合作的范例,单纯的水下考古也向水下文化遗产全面保护转变,在国...
中国的海底有多少宝藏?谁在寻宝?怎么发掘?一艘古代沉船有多少秘密?如何和盗宝者较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问题,神秘而好奇。 这些天,随着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带来了一股公众考古热。但是,这些宝物的背后,是考古的艰辛和危险,特别是水下考古。 在宁波,有一支水下考古队,他们沿着曲折的海岸线,发掘中国海底的宝藏。这是个极小众的群体。这30年来,中国培养了1...
正射影像和激光扫描记录发掘现场信息 南海一号文物保护实验室 瓷器运输中的捆绑包装形式 为纪念“南海一号”发现30周年,11月25-26日,“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阳江海陵岛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希腊、日本、韩国、伊朗、新加坡、柬埔寨等国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南海Ⅰ号”调查、发掘、展示与研究,中国水下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海...
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200余家单位携最新文物探测、修复、保护装备10月20日亮相在济南举行的2017国际文物保护装备博览会,水下考古设备成“吸睛”点。 “潜力层剖面仪”“水下三维激光”……大量吸收信息、数字、物理、化学等多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水下考古探测设备成为本届博览亮点。参展商李太春是德国水下探测设备的中国“代购”,他介绍,目前水下探测技术已将人类考古的“触角”伸向湖泊...
近日,中国首艘也是目前唯一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抵达南澳前江湾码头,国庆期间将对“南澳1号”水下文物保护区的水下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摸查,这也是“中国考古01号”首次到访汕头。
近日,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队一行5人到南隍城村进行水下文物考古调查,为南隍城乡今后的水下文物保护规划提供素材和依据。 水下考古队对南隍城乡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桅杆和部分海捞瓷进行了调查和鉴定,该桅杆长26米、直径40厘米,为南隍城村渔民在海中作业时打捞出水,经考古专家鉴定,初步认定为明末清初物品,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和科研价值。水下考古队梁国庆队长表示,下一步将组织更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团队对南隍城岛...
8月11日,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有两处,分别设在威海市博物馆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威海位于山东省最东端,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为加强省市两级水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增强地方部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能力,山东文物部门决定设立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重点开展威海海域水下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 近年来,威海文物工作者为水下考古事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山东省文物部门近日在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设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站,将重点关注中日甲午战争沉船。 据介绍,山东省在2015年就设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以此推动山东省的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此次设立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站,分别设在位于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威海是北洋水师的发源地和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拥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占全...
8月1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到南城县,就洪门水库2017年水下考古工作与南城县委、县政府进行工作对接,并表示将再次对洪门水库进行水下考古。 2016年11月,位于南城县的洪门水库因溢洪道闸门改造,需要开闸放水,水位下降了10余米,为20余年来最低水位。没想到,随着水位下降,被水淹了近60年,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部分遗迹露出水面,镇内的部分佛像、圣旨牌坊等古迹重见天日,引起国家文...
记者2日下午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批复洪门水库2017年水下考古方案,考古发掘工作最快将于本月底启动。 洪门水库又名醉仙湖,始建于1958年,库区坐落于江西黎川、南城2县区域内。2016年12月份,因水库水位下降,有村民发现位于江西抚州境内的洪门水库内露出一尊佛头和一座圣旨牌坊。今年1月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洪门水库摩崖石佛造像等水下...
西沙群岛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欧美各国的海上交通要地。该海域岛礁林立,海况复杂,文献中称之为“千里长沙”或“万里石塘”,是古代航海事故多发地带。因而,该海域有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鉴于此,20世纪以来,围绕西沙群岛海域的考古工作得以持续开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 20世纪20年代,西沙群岛已有古铜钱的发...
在景区内设V R游戏区,让年轻人穿上那个时代的装束,模拟宋代抗元名将张世杰与元朝军队的主帅张弘范对打。 ——肖潜辉提出应让年轻人对历史更有参与感。 738年前,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在新会崖山发生。这就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四大海战”之一,也是中外历史上有记载的,参战人数最多、战争规模最大的海战——崖山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十几万军民蹈海殉国,宋代名臣文天祥更在此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资料图 2017年5月12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承办、海南省博物馆协办的“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会”在海口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家海洋局、中国海警局、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相关考古机构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研究分析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