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要有整体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11月20—21日,在广州召开的“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沉船考古、水下文物以及海洋史等相关课题成为与会学者深入探讨的热点。

  “南澳Ⅰ号”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水下考古项目之一,有关“南澳Ⅰ号”沉船年代的问题成为此次研讨会关注的焦点。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从历史文献与出水文物互证和同类出水文物的对比研究角度提出,根据文献记载,民间在嘉靖年间已经开始使用回青料。且根据相关研究,万历三十年左右基本上停止进口回青料,各窑口已经在使用国产土青。他认为,“南澳Ⅰ号”不可能是万历三十六年以后的沉船,也不可能是活跃在万历三十五年以后的李旦沉船。

  郭学雷提出,“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为隆庆开海时期。他通过对沉船11种装饰题材的对比研究发现,出水的景德镇瓷器年代上限为嘉靖,有些瓷器明显具有嘉靖末年特点,有几种瓷器花纹明显具有隆庆时期流行风格。另外,郭学雷提出,“南澳Ⅰ号”沉船中的“宋钱”和铜板很可能是作为夹带走私物被运至马尼拉,再转运抵达日本作货币。由于日本在隆庆二年后逐渐不再使用铜钱,隆庆四年左右起,西班牙白银开始流行,再加上“南澳Ⅰ号”未发现任何西班牙银币痕迹,他确认“南澳Ⅰ号”极有可能是一艘隆庆开海之际的沉船。

  沉船出水文物,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亚洲贸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遗存。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淼梳理了现有的明代沉船资料,对明代的中国对外贸易进行综合分析。她提出,西方人到达东亚海域,对本地商业结构和贸易网络产生影响,打破了原来亚洲内部的贸易体系。瓷器作为运销欧洲及亚洲内部的重要物资,其装饰风格及外销数量上的变化体现了欧洲人逐步深入亚洲贸易的过程。

  中国水下考古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丁见祥认为仍存在一些困境与悖论。丁见祥说,从考古学研究角度看,出水文物处理周期亟须提升。过去保护出现问题,主要是工作量大,制约影响考古的决策和做法,这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另外,在操作水下考古项目时,需要注意发掘、保护、研究、展示的整体性。长远来说,从专业和管理角度来看,应该有一个评估和决策的程序,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水下文物安防力度,提升民众水下文物保护意识。

  此次研讨会由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新加坡、墨西哥、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和历史学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