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今年1月5日开始,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作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受岷江丰水期到来的影响,考古工作将在今天告一段落。目前现场已经停止了发掘工作,并将在一个月后进行围挡拆除。预计今年的10到11月份将开展2017到2018年度新一轮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将在本次发掘基础上进行拓展,重点寻找发生在这一处江口战役的木质沉船。 截至目前,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面积共两万平方米...
“石龙对石虎 黄金万万五”是一句流传在四川彭山岷江流域的歌谣。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在顺岷江转移财物时,遭到明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大量财物沉入江底。 2017年1月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正式启动岷江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昨日,《法制晚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实证确认了“张...
图片说明:考古人员接受记者采访 就在我们刚刚采访的时候,我身后这个区域又新出水了一批文物,你看就是我们文保人员手中的这一批金器。那么这其中最重的一块,就要数这个金元宝了是吗? 金锭,我们命名金锭。因为是机械出水,而且它成堆的出水,这一批总共出水大概25件。全部是金器,我们出水较多的类型就是这种金手镯,而这是纹饰比较精美的,它是双龙头纹饰。 在这25件新出水的金器中,个头最大的就是...
图为“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现场鸟瞰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品相精美的青花瓷,花纹精致的古铜器……在浙江宁波举行的“发现—新世纪宁波考古成果展”中,共展出了珍贵出土(水)文物300余件。其中,不少从“小白礁Ⅰ号”上出土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仿佛沉淀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风雨沧桑。 依稀斑驳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叩问的正是水下考古事业的“今生”。 历经起步、发展,中国...
遗址航拍图 张献忠是主动沉银还是战败沉银?300多年来的“千船沉银”传说或将揭开面纱。 不久前,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启动。“大西国皇帝”张献忠是否在此“千船沉银”?他搜刮的惊天财富究竟有多少?这个传说了300多年的秘密,也许将随着此次考古发掘被一一揭开。 作为四川进行的首次水下考古,此次发掘也面临种种困难。水下考古如何进行?现场安保如何解决?文物出水后如何保存?种种疑问需要专...
备受关注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进展如何?是否已经有沉银被发现?1月15日,记者从眉山市彭山区证实,已有部分文物出水。 日前,记者了解到,考古队在施工的过程中,已发现少量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在已经清理后的沉银表面能够清晰看到“五十两”字样。目前,考古队已经初步锁定了100平米的区域,沉银埋藏深约三米,春节后将大面积发掘。 施工过程已发现文物 含银锭、戒指等 在接受...
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 追踪 “五十两”银锭出水 沉银埋藏深度约三米 备受关注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进展如何?是否已经有沉银被发现?1月15日,成都商报记者从眉山市彭山区证实,已有部分文物出水。 日前,记者了解到,考古队在施工的过程中,已发现少量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在已经清理后的沉银表面能够清晰看到“五十两”字样。目前,考古队已经初步锁定了100平方米的区域,沉...
日前,我省首个内水水域水下考古项目——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圆满结束。在这次考古调查中,我市考古队用上了多项高新技术,大大方便了水下考古调查活动。据了解,近日进行的四川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高科技设备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了解,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是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筹指导与合作推动下,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
过去数百年里,成都平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童谣里的“银子万万五”,被认为是传说中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被击败时藏起来的巨额财富。但这些“宝藏”究竟在哪里?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众说纷纭,但这些问题即将有个结果。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召开通报会,宣布启动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沉在岷江水底的张献忠藏宝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5日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召开通报会,宣布启动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遗址保护范围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清代以来的文献记载了明军将领杨展曾在此伏击大西军领袖张献忠的船队。 2005年以来,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陆续发现了大量文物,包括铭刻年号的金册、装于木鞘中的银锭、“西王赏功”钱币以及大量的银...
昨天,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我省首个内水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已经圆满结束。 上林湖地区在1957年建造了上林湖水库,水库建成前的上林湖水域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建成水库后,水域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本次水下考古调查最终发现了凸露于现存湖床表面的多处圆形窑炉、近现代沉船、建筑基址、道路、水下台地以及长约130米高约3米的古水坝、疑似古河道等类型丰富的水下...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我省首个内水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圆满结束。 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是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筹指导与合作推动下,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队实施。 后司岙窑址 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是唐宋时期...
沉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高度约2.5米,发现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等重要遗物……在海底沉睡了两甲子后,“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的“模样”日渐清晰,再现了“甲午海战”那段悲壮的记忆。 记者29日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丹东一号”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于今年10月顺利结束。调查项目确认了“丹东一号”沉舰的身份为甲午海战沉舰致远舰,共发现、提取文物200余件。...
近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对外发布“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成果。 在历时三年的水下考古调查过程中,从沉没的致远舰一共发现提取文物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重要的出水文物有致远舰所配置的加特林机关炮、带“致远”印纹的餐盘、勺子,以及致远舰大副陈金揆(Chin Kin Kuai)所用单筒望远镜等。 致远舰舰体破坏比较严重,高度已被削掉一半。考古队还采...
12月29日,“丹东一号”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丹东港集团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会议首先听取了该项目工作情况汇报。“丹东一号”沉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海域。2013年11月,为配合丹东港建设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