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根据哥本哈根大学学术消息发布平台于今年6月的报道,丹麦考古学家联同希腊学者对比雷埃夫斯的古代军港进行水下考古挖掘时,发现了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和大面积的船棚。相关专家认为,这些新发现的古代海防要塞有助于历史学者研究雅典如何发展其海上军事力量。 发现古雅典港口遗迹的地点位于希腊现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的穆尼基亚。此处现在主要是渔船和游艇停泊的地方,但在古希腊时代曾是重要的军舰海港。自2001年起...
近日,市博物馆开展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工作,收集各类沉船文献资料,走访沿海老渔民、钓鱼爱好者、潜水员,摸清威海水下文化遗产家底,为下一步的水下探摸工作打下基础。 据了解,从4月份起,市博物馆开始搜集海图、打捞志等各方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威海沉船点20余处。6月下旬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后深入荣成成山镇东岗村、卧龙村、瓦房庄村、大西庄村、小西庄村等沿海渔村,走访老渔民等海洋工作者,调查成山头附近...
6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沿海地区“水下考古工作方法与成果座谈会”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召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等领导,以及来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文物机构代表30余人与会。 本次会议旨在交流2011-2015年水下考古优秀成果与成功经验,探讨水下考古操作规范...
6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沿海地区“水下考古工作方法与成果座谈会”在宁波举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小寅,以及来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全国沿海各省市的相关文物主管部门与文博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近...
日前,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推出水下考古大型发现展“沉没的城市:埃及失落的世界”。展览讲述了两座沉没在海中千年之久的古埃及失落之城,索尼斯-希拉克莱奥和卡诺帕斯的故事。 从高达5.4米的哈比神雕像到雕琢精美的黄金珠宝及钱币,超过200件挖掘于亚历山大港海岸沿线的稀世珍宝在展览中悉数亮相。此外,来自埃及各大博物馆的罕见藏品与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也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当地时间19日,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推出最新水下考古大型发现展“沉没的城市:埃及失落的世界”。展览讲述了两座沉没在海中千年之久的古埃及失落之城,索尼斯-希拉克莱奥和卡诺帕斯的故事,为观众首次揭开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间非凡关系的面纱。 从高达5.4米的巨大哈比神雕像到雕琢精美的黄金珠宝及钱币,超过200件挖掘于亚历山大港海岸沿线的稀世珍宝在本次的展览中悉数亮相。此外,来自于埃及各大...
5月21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宁波“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全国21个考古项目获得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 “小白礁Ⅰ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埋藏在北渔山岛小白礁畔水下24米。该沉船遗址于2008年10月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14年7月,拆卸出水后的“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进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
“小白礁Ⅰ号”位置示意图 “小白礁Ⅰ号”发掘现场全景 “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在宁波基地内边保护边展出 5月21日上午,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颁奖仪式在此盛大举行。宁波“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全国21个考古项目获此殊荣。 “小白礁Ⅰ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埋藏...
历经4次水下考古调查,在深达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钢铁沉舰,并确认为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通过历次水下考古工作,抽沙揭露出长达60多米,宽9米至10米的舰体残骸,舰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沉舰发现多处火烧迹象,从周边抛撒的钢板、木质船板等物品,可推测发生过剧烈爆炸。历次考古发现并提取水下文物计60个种类180余件文物,涉及船体构件、舰载武器以及船员生活物品等。其中,能确证“致远舰”身份的遗物有...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以下简称“致远舰水下考古”)项目,成功入选被誉为“文物界奥斯卡”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 昨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此次水下考古的亲历者、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春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冯雷接受了沈阳晚...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2013—2015年,为配合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基建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最终在24米的海底找到并确认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2014年4月,用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探明“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明显大于1380吨排水量的超勇舰(扬威舰为超勇舰的姊妹舰...
日前,为配合浙能镇海电厂新建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项目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相关考古文博单位的协助下,对此次工程建设中涉及用海的电厂卸煤码头、栈桥、取水管和泊位疏浚等海域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 调查工作先采用了旁侧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高科技海洋探测设备,对工程用海区域进行全覆盖探测,探测海域面积达250000平方米;...
日前,舟山市召开2016年水下考古工作专家座谈会,邀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参会。 与会专家听取2015年度舟山群岛水下考古前期调查、2015年舟山水下考古重点调查、2015年六横双屿港遗址考古调查等项目推进及完成情况,2016年岱山县水下考古前期调查项目进展情况,审议2016年舟山水下工作总体安排思路,协商研究2016年度推进六横双...
【人物名片】林国聪,198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就职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要从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评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带头人、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宁波市“青年岗位能手”等。 1999年,大学毕业的林国聪怀抱着一股子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劲,闯进了当时刚刚起步、乏人问津的行当——水下考古。他顺着弯曲的海岸线,一个一个城市找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