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新:推进水下考古 力促国宝回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

 

      近来,随着中央提出中国外交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解读,“海域”和“水下”成了热词,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打捞“沉没的文明”的“水下考古”也成为热门话题。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迎来好机遇

 

      海上丝绸之路延绵两千年,跨越三大洲,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000公里,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早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了先进的罗盘导航技术,横跨印度洋、直达波斯湾的西端,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香料等等作为先进国家的文明标志,输出远洋,从而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古代文化交流史。

 

      随着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及“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我国的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呼吁社会力量参与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

 

      我国对“水下”的关注也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几十年间开展了许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在泉州的滩涂上挖了一艘沉船,到八九十年代以后在沿海地区的水下考古调查的挖掘,一直到现在我们对南沙群岛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当下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息息相关,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亟待被社会各界重视,也期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推进水下考古 力促国宝回流

 

      尽管在某些具体工作上,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总体水平来看,从管理体制、人员构成、法制环境到人们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关注,都还远远不够。所以,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也需要专业团体的参与。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长王炳新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很多领域的工作都在向海洋领域倾斜,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也不例外。“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一带一路’领域中国与所在国的文化交流,并从专业角度给予水下考古更多的支持,对于一个行业学会来说,中国文物学会收藏与鉴定委员会责无旁贷。”

 

      “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强与所在国的联系和交流,基于多年海外水下考古工作的积累,在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的支持下,光大财富基金管理公司筹建了水下考古专项基金。2014年至2015年年底,东北亚水下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就印度尼西亚水域有关沉船进行了勘探和打捞,已初步探明4艘中国古代商船,其中1艘元代商船、1艘明代商船、2艘清代康熙年间商船,并初步打捞抢救出元代中国国宝级典型器物80多件,其中50多件经过处理通过海关正常渠道回到北京,有利地促进了我国珍贵文物的回流,也再次证明我国在历史上通过“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有着友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