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立水下考古工作站 瞄准甲午战争沉没军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山东省文物部门近日在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设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站,将重点关注中日甲午战争沉船。

 

  据介绍,山东省在2015年就设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以此推动山东省的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此次设立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站,分别设在位于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威海是北洋水师的发源地和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拥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8,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前期的一些调查估计,刘公岛周边海域应该还存在部分甲午战争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站成立后,威海市文物工作者会先搜集海图、打捞志等各方文献资料,并继续走访老渔民等,对刘公岛周边海域水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下水探摸、打捞。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功介绍,威海工作站是山东省继日照后,成立的第二家市级水下考古工作站,“之所以选择威海,是因为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拥有985.9公里的海岸线,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

 

  威海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水下考古工作站成立之前,威海文物工作者已为水下考古事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15年至2016年,在威海文物部门开展的水下考古陆地调查中,于威海湾、成山头、石岛港、乳山口等处发现多个水下遗址线索,整理沉船点20余处,这为今后的水下考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12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刘公岛周边海域沉没了大量军舰,这些沉没的军舰残骸相当一部分被日军拆卸带走。1949年后为清理刘公岛附近海域的航道,出水了一部分军舰残骸。1986年和1988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拨专款两次组织打捞北洋海军“济远”舰,将全部300多件出水文物无偿拨交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收藏,其中陈列在北洋海军提督署后院的“济远”舰210毫米口径克虏伯前双主炮,成为甲午战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链接

 

  除了甲午战争沉船外,威海的水下考古还可能发现些什么呢?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工作人员有着自己的猜想。

 

  威海水下考古,还会发现什么?

 

  1.商周时期的独木舟

 

  1982年,泊于松郭家出土过商周时期的独木舟,残长3.9米,使用了至今仍被普遍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有两道隔舱壁,3个舱室,标志着当时威海先民已经具备一定的航海能力。水下考古发现更多的商周时期独木舟并非不可能。

 

  2.隋唐时期日本与新罗人的沉船

 

  隋唐时期,威海境内的赤山浦、乳山浦设有中国与日本、新罗海上贸易的港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两度在赤山法华院逗留,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如今的赤山和乳山口周边海域海底,很可能有日本与新罗人的沉船。

 

  3.元代大量海上贸易船舶

 

  元代海运兴盛,石岛、成山头、刘公岛是海运船只的必经之地。位于长会口大桥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千八港亦是当时整个国家的中枢海口之一。自南方江宁和北方顺天驶来的成百上千艘船舶皆泊于此地。忙碌的水手们将货物卸下,由陆路运送至威海湾,再分别驶向相应的海域,曾盛极一时。

 

  4.明代防御倭寇军舰

 

  明代为防御倭寇从海上入侵,设立卫所等海防设施,我省境内就有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等。卫所中驻守着大量官兵,军舰也是他们防御倭寇的重要工具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