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五代十国 十国 楚乾化元年(911年) 径4.3厘米,重36.6克 天策府宝是十国时期楚武穆王马殷所铸。马殷曾受后梁太祖册封为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为纪念此事铸天策府宝。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质地,边廓坚挺,厚重,文字端庄秀丽,铸量少,其中铜钱鎏金者极罕见。旧谱传有铅质大钱。(王媛雪)
唐 高71厘米、宽27厘米 天王像为青铜铸造,除头发外,通体鎏金。面部双眼圆睁,张口露齿,显得威严愤怒。头发火红。身着铠甲,錾刻纹路生动流畅。肩部装饰龙首形。腹部中央有兽首装饰。右手叉腰,左臂上举。双脚踏在憨态可掬的两个小夜叉之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极具有艺术感染力。(苏强)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头戴五叶冠, 双目低垂, 面带微笑。上身袒露, 饰繁复的璎珞,帔帛自两肩垂下,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帔帛与长裙具有丝绸般质感,褶纹自然、流畅。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束发, 戴五叶冠, 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持宝瓶,坐于莲座之上。根据造像仪轨,此像右脚下应踩一小莲台。莲座满布细长饱满的仰覆莲瓣,座上缘及下缘各饰一圈联珠纹。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明永乐初年,宫廷开始大规模制作佛像,作为与西藏宗教上层互相馈赠的礼品。这些佛像主要由藏、汉工匠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制作,其风格符...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24.5厘米 此尊造像脸型方圆,双目微睁,嘴角上翘,呈现甜美的微笑。头微微左倾,腰则向右扭,呈三折枝式坐姿,体态优美且颇具动感。左 手结期克印持金刚铃置于胯上,右手当胸结期克印,托一金刚杵(已丢失)。莲台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此像身饰华美的璎珞,下身 着裙,衣纹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正是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的特点之一。 金刚萨埵也被称...
12世纪 高12厘米 毗卢佛头戴宝冠, 发髻顶端饰绿松石。五官棱角分明, 大眼嵌银,具有印度人的特点。双耳后的宝缯呈扇形,十分别致。袒上身, 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落,绕两臂后垂搭于台座上。双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毗卢佛头戴宝冠, 发髻顶端饰绿松石。五官棱角分明, 大眼嵌银,具有印度人的特点。双耳后的宝缯呈扇形,十分别致。袒上身, 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落,绕...
战国 秦 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 1978年-1980年山东淄博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 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 此盘敞口、折沿,浅腹,平底。通体银质地,遍体饰浅浮雕变形蟠螭纹,纹饰表面鎏金。此器虽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周边的陪葬墓,但从造型、纹饰上都有战国时代特点,与洛阳金村战国墓所出银器非常相似。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有学者分...
清 通高39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5厘米 此壶造型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是藏族使用的盛器。壶肩腹处对称分布三条鎏金弓身龙作为耳柄,龙身各有一条银链与壶盖相连。
明 高12.3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14.5厘米 炉通体鎏金,饰立体五爪双龙。龙发后披,独角上竖,龙口衔炉沿,双须在沿口左右分开,身有背鳍及火焰状髦,前肢撑炉壁支起身体。炉外底錾楷书“大明景泰年制”款。
唐 头饰 长18厘米 钗股并拢,通体扁平,钗首银鎏金镂雕“双雁逐飞”图案,鸿雁与沙岗之间以云气纹饰连缀。雕饰优美,构思巧妙。钗股为铜制,与钗首自然连结,密合如一。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14.5厘米,高10.4厘米 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汉 东汉 度器 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和山东省掖县出土 长度分别为22.9厘米和23.6厘米 汉代计量沿袭旧制。其基本计算单位的制定称为“起度”。原始的起度一般以人体的某部位做标准,难以准确。汉代曾采用积黍为标准。不迟于司马迁时,又发明了以律管为计量基准的方法。汉代用黄钟(五音之宫)律管作为标准,以汉尺9寸作为黄钟律管之长,以9方分为其面幂,把长度、容积和重量的相互关系...
宋 辽 盛水器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 此壶提梁作鸡冠状,中有一孔,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四瓣花纹,口缘錾刻8个四瓣花纹。壶颈较高,环刻缠枝纹。壶身起鼓,两面錾刻图案相同:两个相套的菱形图案,边框由花瓣和联珠组成。外层菱形图案之外四角各錾刻一组缠枝花草,内层菱形图案以鱼子纹为地,正中錾刻一只卧鹿,神态安详自...
宋 辽 马具 1954年内蒙古赤峰辽驸马墓出土 最大者高35厘米,宽22厘米,厚0.1厘米 鎏金银鞍桥饰是马鞍外包镶的饰件,一组6件,计有鞍桥前、后部饰件各1件,压印双凤戏珠纹,间以流云纹,花纹和周边均为鎏金;刀形、半月形饰各2件,左右对称,压印花草纹和流云纹。这组鎏金银鞍桥饰制作精细、美观,工艺水平很高。 早期的契丹社会,游牧和渔猎是主要的经济活动,马是契丹人日常生...
唐 茶具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 高4厘米、口径17.4厘米 茶托宽平沿,浅腹,圈足,平面呈五曲花瓣形,边缘微向上卷。其圈足内刻“左策使宅茶库金涂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两伍钱一”。同出的鎏金饮茶托共7件,其中一件圈足内錾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分”,另五件刻“左策使宅茶库一”,这些器物形制基本相同,出土于唐长安城平康坊东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