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五代十国 十国 吴越 佛教造像 1958年浙江省金华市万佛塔塔基出土 高53厘米 观音头顶花冠,冠前正中为化佛,头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侧石座下置一净瓶。身后圆形背光,外缘上、左、右各饰一火焰。 这类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水月观音,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造像,其中有壁画、绢本、纸本与...
五代十国 十国 前蜀 门具 1942——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出土 高37.8厘米、兽面直径29.4厘米 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底盘为龙首,上有角,怒目圆睁,露齿衔环,神态极为威猛。环为圆形,作两鱼吞珠的形象。 铺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物门上的构件,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其底盘一般制成兽面,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兽口有...
南北朝 高句丽 马具 1976年吉林省集安市出土 大鞍桥宽50.5厘米、高29.8厘米;小鞍桥宽38厘米、高25.4厘米;马蹬高约26.8厘米,宽约17.2厘米 鎏金器是高句丽时期的工艺品。除用于人身装备、装饰物外,多用于马具。高句丽鎏金技术由中原地区传来;传统的“泥金法”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掺入水银加热形成泥状的金汞合金;再将其与盐矾的混合物涂抹镀物;经加温、捶打、烘烤、压磨...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拜占庭 酒具 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遗址出土 高9.8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6.8厘米 这是北魏时期输入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产品,带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有学者认为是中亚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产品。古印度贵霜帝国的中心区域巴克特利亚受古希腊人统治100多年,古希腊艺术对这一地区有重大影响。 北魏平定夏、北凉,征伐鄯善、焉耆、龟兹以后,打通了河西走...
唐 照面用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直径4.8厘米 此镜是“掌中镜”,携带方便,可以随时取出整容化妆,供妇女外出之用。此镜虽小,却显示出了唐代特种工艺镜的高度水平。鎏金呈现的金黄色光彩与纹饰中镶嵌的绿色、白色料珠相互辉映。
唐 束发用具 钗出土于陕西户县(鄠县);簪出土于河南陕县 凤形钗长33厘米,扇形钗长29.6厘米,扇形簪长29厘米 此6件,两股的为钗,有凤形钗和尖头扇形钗各1对,凤形钗图案相同,方向相反;单股的为簪,有平头扇形簪1对。 簪、钗都是约发用具。簪用以固发,源于先秦时期的笄。簪的质地有竹、角、金、银、牙、玉等多种。玉簪又有“搔头”之称,唐李贤墓《观鸟捕蝉图》中,就画有女子...
汉 西汉 佩饰物 1980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出土 长11.3厘米、宽7.2厘米 此牌饰正面铸出一形如飞马的神兽,神兽吻部有弯角上翘,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双翼伸展,作奔腾飞翔状。《魏书·序记》云:拓跋鲜卑从今天大兴安岭北部即所谓大鲜卑山南迁时,“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据研究,牌饰上的神兽正是按照这一神话传说设计的。值...
汉 西汉 压席用具 1952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 高5.2厘米 此镇呈熊形,昂首张口,长嘴前伸,双目前视,短耳竖起,前肢自然上举,后肢弯曲。镇是用来压席子角的。魏晋以前,人们在室内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由于起身落坐时折卷席角,遂于其四隅压镇。汉代席镇多被做成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这些动物形青铜镇造型生动、构图紧凑,堪称精巧的工艺品。熊在汉代被视为...
汉 西汉 盛酒器 高14.6厘米、口径19.7厘米、底径19.3厘米 这件铜尊呈筩形,熊形足,盖上有环和三飞鸟,器底嵌银铭文,四身鎏金,虽磨落很多,却仍显示了汉代铜器制作中发达的鎏金工艺。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镀金方法。起始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更加兴盛。金不易氧化,且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因此被用于金属器物表面加工。 在汉代,酒一般贮藏在瓮、榼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尊里,再用勺...
汉 新朝 照面用具 1951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直径186厘米、边厚0.6厘米 汉代是中国铜镜使用更加广泛的时期,种问繁多,制作精巧。这面铜镜,镜背辈金,饰有羽斟、灵兽和规矩纹等图案,构图繁复细致,流畅生动,是汉代规短纹铜镜中的精品。镜外缘篆书铭文“中国大宁”等53字,反映出希望国家统一和安定与繁荣的愿望。
汉 西汉 兵器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 长15厘米、宽16.6厘米 铜弩机出现于战国早期,到了汉代,其结构逐渐完善,有铜廓(机匣),其中的机件有望山(照门,类似现代瞄准器上的标尺)、悬刀(扳机)、钩心(又名牛,即棘爪)和两个贯穿各部件的轴孔,使之组合为整体的键。此件鎏金铜弩机尽管锈蚀,金有剥落,机件也有遗失,但仍显示了汉代弩机的基本结构和制作工艺。机上...
唐 (公元618年-907年) 熏香器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 直径4.8厘米 该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
战国 魏 (前475-前221年)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长18.7厘米、宽4.9厘米 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
铜鎏金佛坐像,高23.8cm. 佛像半圆形肉髻,螺发间和髻顶镶有宝珠,髻顶宝珠已残。佛双眉之间有白毫一丝,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内收,面含微笑,身著袒右式袈裟,袈裟一角绕左肩垂下,衣纹细密贴体,质感轻薄。佛胸肌饱满厚实,右腕佩手镯,双手结弥陀上品上生印,右足压于左股上,呈吉祥半跏坐姿。 此像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大理国盛明二年”款大日如来鎏金铜佛像的面貌、体形与服饰相比,其造型风格完全...
明末清初红铜鎏金龙凤海棠形方壶的大小尺寸,正好握于手掌之中,如一朵变形的海棠花,稳重对称。从大体上说,壶的形制大小与时代有关,即明代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文人壶的气息加重,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精工巧妍,浑朴精致。 该壶红铜打造,硬度不高,其上易施雕刻且可塑性强,运用铸锻,模具锤击,拼焊,鎏金,水磨等工艺,铜质精,形制好,皮色佳,工艺绝,坚固耐用。 该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