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宣德(1426—1435年) 高27.5厘米 佛像面相端庄,螺发高髻,着袒右肩式袈裟,胸前与肩部袈裟的衣褶流畅。佛的胸部与腿部雕铸大量衣褶装饰,这是汉地造像与西藏地区造像的显著区别,表明两地审美观念的不同。莲座上刻“大明宣 德年施”款。
19世纪 高15.5厘米 此尊造像头戴红色僧帽,身着僧衣,外罩大氅。左手禅定印托宝瓶,右手当胸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该台座系仿西藏高僧坐禅时所用的两层坐垫。台座背面刻藏文,译成汉文为“白玛宁切旺波”。
18世纪 高21厘米 此像头戴红色僧帽,身穿刻花僧衣,坐于双层坐垫上。这是四川德格八蚌寺的造像佳作。
13世纪 高46.5厘米 阿閦佛为高肉髻,顶饰宝珠,螺发均匀密集。面目清秀,眉眼细长,鼻梁高挺,双唇微敛。宽肩细腰,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轻薄贴体,衣缘饰花纹。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正中置金刚杵。
明 1368—1644年 高37厘米 菩萨头戴观音巾,冠正面中央饰化佛。面部丰满圆润,双目低垂,两手交叉,结跏趺坐。肩臂披帔帛,胸前饰璎珞。此尊造像雕刻得端庄慈祥,但缺少神韵。
12世纪 高21厘米 阿弥陀佛头戴宝冠,斜披帔帛,双手捧宝瓶,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明 1368—1644年 高28厘米 观音菩萨头戴发箍,箍正面中央饰阿弥陀佛。长发披肩,帔帛系于胸前,呈游戏坐姿。
隋 通高7.8厘米 1958年史树青先生 捐赠 结跏趺端坐于四足高台之上,双手作禅定印,形象古朴。面部、头部及衣纹磨损,鎏金剥落。身后有高起背光,纹饰已漫漶不清。背部阴刻题记:“大业六年正月,御监沙门空明、太常王空等願像”。(海国林)
清 长28.5、宽8.7厘米 1965年关祖章先生 捐赠 铜锁为锁身与钥匙二部组成,通体鎏金,锁身作长方形体,两面均錾刻相同的五爪双龙戏珠,云朵纹,锁体内侧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前端可插钥匙,钥匙呈扁条形,首端一侧出一圆钮孔,可套住锁条。此锁现仍开锁自如,鎏金工艺十分精湛,当是宫廷用物。 (杨振玉)
清 高17厘米 1962年林伯渠先生 捐赠 佛像结跏趺坐仰覆莲座上,头上为高螺髻,顶饰宝珠,面容慈祥,两耳硕大,耳轮直垂至肩际,右手于腹前自然垂下,左手置胸前手心向上,身饰长帛,通体鎏金。鎏金是一种外镀金技法,工艺方法是将金和水银混合成金汞剂涂抹在器物表面,然后压光,增加牢固和光泽。这尊佛像工艺精美,形象端庄,比例匀称,集中体现了当时的铸造、鎏金工艺水平。 (杨振玉)
14世纪 高35厘米 此像头戴五叶冠,面庞秀美,体态圆润,呈舒坐姿势。度母上身袒露,腰肢圆润,着贴体薄裙,裙上錾刻精巧细密的花纹。度母的头冠、璎珞、臂钏、手镯、戒指皆镶嵌绿松石。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施与愿印。此像制作精细、美观,表现了尼泊尔工匠喜好嵌饰、重视细节制作的特点。
13世纪 高18.5厘米 宝生佛头戴三叶宝冠,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垫上,垫下是须弥座。须弥座正面中间垂坐毯,座下两旁是卧马。 宝生佛是五方佛之一,居于南方,代表平等性智。
13世纪 高21厘米 阿弥陀佛头戴三叶冠,斜披帔帛,下身着刻花长裙,双手结禅定印坐于垫上,垫下为须弥座。须弥座正面中间垂坐毯,座下两侧为孔雀。孔雀是阿弥陀佛的标识。
战国 一长20厘米、一长17厘米 1980年刘林民先生 捐赠 带钩是我国先秦及两汉时期人们在腰带上使用的一种挂钩,有如后世之带扣。多以金属或玉石为原料制成。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圆钮。错金银是金质镶嵌工艺的一种,方法为先在器表勾画出图案,然后刻成浅槽,将细薄的金银片或丝,按图案嵌入,图案便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和色彩效果。这两件带钩,器身细长,一件通体鎏金,钩面花纹由镶嵌绿松石及红色玛瑙组...
宋 金 (1115 - 1234年) 1973年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墓出土 全长37.7厘米、银盒径8.4厘米、长方形金饰长5.9厘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