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见证古丝绸之路繁荣历史、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青海撒拉族手抄本《古兰经》影印本,5月4日在青海西宁正式首发。 长期以来,该部《古兰经》由当地尕最(宗教大法官)保存,目前,藏于该县《古兰经》珍藏馆内,保存较好,不轻易示人,被珍视为撒拉族800年发展历史的沧桑见证。 该部《古兰经》共三十卷867页,分上、下两函(册),每函用犀牛皮做封面,封面压有精美图案,书写美观大方,字体近似阿拉伯书法中的“木...
包括4400件中国西部农耕文化藏品在内的上万件“精品”,此刻在青海省民和永录民族博物馆开馆仪式结束后,首次对公众开放并悉数展出,成为众人眼中的稀罕物。 据馆方介绍,农耕文化展馆的主体建筑是富有本地特色的四合院,内设打麦场、榨油坊、水磨房等板块,4400件藏品再现了甘肃和青海两地汉族民居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当地居民的生活起居为开端,延展至农耕生产、手工技艺、作坊加工、商贾贸易、节庆礼俗、民间信仰...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使青海省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助推文化名省建设,近日,青海省出台《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青海省文物资源状况全面摸清,文物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良好,县(市)级文物保护单...
有“藏画之乡”之称的青海热贡地区,古迹众多,藏艺创作氛围浓厚,是安多藏区文化艺术中心。中新社记者日前从当地多部门获悉,官方正斥资,加码当地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青海热贡是指该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河畔,当地一些传统村落,“家家有画师,户户画唐卡”,该县文化遗存约229处,文物保护单位39处。 同仁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耀东介绍,该县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辖保安、年都乎、吾屯和...
柳湾彩陶博物馆展厅一 著名的564号墓 人像彩陶壶 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宁静的乡村深处,有个我国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化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 走进柳湾村,一个外形巨大的彩陶盆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彩陶盆的内壁上绘有3组舞蹈人花纹,5人一列,共15个舞蹈者,手足相接成圆圈,刚健中不失柔和,展示着高原先民优美的体态和轻盈的舞姿,洋溢...
2月6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了解到,在组织专家对当地文化生态保护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近日,文化部同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 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局局长王东梅介绍,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以玉树市为核心区,辐射称多、治多、囊谦、杂多、曲麻莱等县域,该实验区将以县(市)、乡级单位为保护范围,以辖区内高原历史文化名镇...
近日,全省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推进会在湟中县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6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和省级文物保护补助资金已到位,为全省重点文物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2016年,国家财政部向我省下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48亿元。安排下达8类62个项目资金,其中包括文物本体修缮项目、三防项目、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保护规划编项目、展示利用项目、环境整治项目、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修缮工程报告...
记者23日从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上获悉,目前该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023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国家级项目数量居于西北地区前列,但省级项目总体偏少。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省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热贡艺术、格萨(斯)尔、“花儿”等5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3项,省级136项,州(市)级572项,县级1237项。 ...
近日,全省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推进会在湟中县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6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和省级文物保护补助资金已到位,为全省重点文物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2016年,国家财政部向我省下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48亿元。安排下达8类62个项目资金,其中包括文物本体修缮项目、三防项目、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保护规划编项目、展示利用项目、环境整治项目、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修缮工程...
省文物管理局近日启动我省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旨在依法严肃查处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的文物违法犯罪案件,纠正违法行为,加大惩治力度,落实保护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文物安全和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查处破坏、损毁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案件;擅自迁移、拆除、修缮、原址重建不可移动文物的案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违法建设案...
11月18日,全省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推进会在湟中县召开。会议总结了今年前三季度文物项目工作,通报了今年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申报、落实情况,部署了2017年项目申报、工程管理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物项目工作。 “十三五”开局之年,省文物管理局着力在抓项目上下功夫、见成效。今年,财政部向我省下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48亿元,占全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的4.5%.今年,我省共下达省级文物保护补助资...
资料图 图文无关 记者从青海省文物管理局获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青海范围的工作已进入尾声,此次普查为该省的64852件(套)文物建立了数字化档案,至此6万多件“国宝”有了“电子身份证”。 据介绍,历时4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于2016年12月结束。青海省的普查涵盖1949年(含1949年)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
11月11日,“见证历史珍藏 谱写文物篇章——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报展”在省博物馆正式开展。 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我国首次对可移动文物开展全面普查登记。全省各级普查办和收藏单位历时4年,行程4万余公里,在全省2市6州47个县(区)和4个省直文博单位全面推进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普查任务。 为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
“人民街经营古玩店的胡老板是我交往多年的朋友,他深知我喜爱古代的青铜器,今年5月份,他到贵德游玩时,偶然间从一贩马人手中淘到一件仿商周的青铜觚。”80多岁的崔老爷子拿着一件宝贝走进了《社区周报》晒宝栏目,供大家鉴赏。 青铜觚本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酒器和水器,而这件青铜觚是宋代人仿照商周时期的匠人制作的。这件青铜觚高21厘米,口圆直径12.5厘米,底足直径9.5厘米,青铜觚中间束腰的突出部分阳刻...
10月21日,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审马忠向记者介绍,未来五年,该部门将抢救、保护、整理濒临失传的民间孤本、善本、手抄本等各民族古籍十六部。 据悉,十六部古籍中,将扫描、汇编藏族苯教时期对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的吉凶进行占卜的古籍《玛桑占卜》,将辑录有关藏传佛教格鲁派发祥地塔尔寺的藏、汉、蒙文等史料。 马忠介绍,十六部中,今年年底前将首次出版现保存于该省循化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