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年,为配合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连通工程原州区南郊水厂及总管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备案,宁夏考古人员对前期勘探的29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考古验证有汉代墓葬6座、北朝—隋唐墓7座、明清墓16座,并出土了狮身人面石雕像和武士俑等一批珍贵随葬品。 其中,编号为M3的唐代墓葬为坐北朝南竖穴土坑墓,整体平面格局近似于春秋时期的“刀币”形,该墓出土了一组精美绝伦的石刻雕像,共9件。 考古人员初步...
今年,宁夏考古人员对前期勘探的29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考古验证有汉代墓葬6座、北朝—隋唐墓7座、明清墓16座,并出土了狮身人面石雕像和武士俑等一批珍贵随葬品。 其中,编号为M3的唐代墓葬出土了一组精美绝伦的石刻雕像,共9件。考古人员初步确定石雕系汉白玉石质,均带四方底座,内容有狮身人面像、铠甲武士俑、马俑、狮兽、骆驼俑等,石材光泽圆润温纯,雕刻工艺精巧细腻,线条简洁流畅而不失生动,造型高...
【摘要】丝绸之路连接着古代的东西方文明,宁夏恰好处于这条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位置,宁夏地区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宁夏南部的固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线路的必经之地"1,在漫长的丝绸道路上,宁夏独具地方特色。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现在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将"丝绸之路"与宁夏全方位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摘要】管律为明代宁夏名儒,才华出众,但不幸被牵连进"寘鐇之乱"的政治漩涡。时杨一清督抚宁夏,成为他个人与家庭命运的重要转折点。管律以编修《嘉靖宁夏新志》而为人们熟知,此外还撰写了大量的题记文、疏议文、墓志文。本文重点就所见的六篇墓志文进行梳理,对考古出土的明代钱氏家族墓志、王宝墓志及《康熙延绥镇志》中的王戟墓表进行了整理、考释。 【关键词】管律;墓志文;钱氏家族;王宝;王戟 【基金】国家社科...
近日,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顺利结束。本期发掘工作共发掘800平方米,清理房址11座,灰坑151个,窑址3座,墓葬1座,出土史前人类各类陶、石、骨质实用器300余件。 沙塘北塬遗址是宁夏境内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齐家文化早期遗存,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1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对元代安西王府遗址长虫梁城址1号基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四件基本完整的青石质台沿螭首及一些其他文物,再结合1号夯土基址规模和布局,专家初步认定其应为安西王府宫城主殿基址。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南18公里六盘山东麓,元初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异常重要。安西王府是元世祖忽必烈三子安西王忙哥剌的避暑府邸,毁于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开城路大地震。 作...
由国家文物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学术研讨会”10日在银川举行,标志着已被我国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西夏陵已经驶入“申遗”的“快车道”。 西夏陵是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内外现存最大的西夏文化遗迹,是西夏文化和党项民族历史贡献的特殊见证,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早在2011年,西夏陵就启动了“申遗”项目,并成为宁夏重大文化战略...
近日,宁夏青铜峡市文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长城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境内长城遗址树立文物保护界桩250个,亮明了境内68千米长城墙体、34座烽火台、3座关堡的文物保护范围界线,夯实了全市长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 青铜峡市境内的明长城(青铜峡段)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墙体位于贺兰山东麓,北起汝龙沟,南迄芦沟湖,全长68千米。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后经历年增建、修茸,形成以墙体、敌台、烽...
10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银川市召开全区长城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总结了近年来全区长城保护工作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长城保护工作。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姚爱兴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崔晓华主持会议。 姚爱兴指出,最近长城保护工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各市县、相关...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采取围栏、禁牧、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护古长城,并在全国率先开展长城认领保护活动,为古长城竖起一道安全屏障。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境内现有隋、明长城长度达259公里。
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8000多件西夏文献,不久前由宁夏档案馆投资50万元全部拍摄。16日,宁夏档案馆与北方民族大学签署协议,将用3年时间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归类、翻译、研究。 据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所长景永时介绍,英藏黑水城文献的数量仅次于俄藏黑水城文献,总共约有8000件,西夏文约占总量的90%,此外还有少量的汉文、藏文文献。过去,我国专业人员曾用缩微胶卷拍摄过这些资料,但因为像素...
9月7日,宁夏文物局在银川召开长城保护工作会传达国务院长城保护座谈会精神,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卫忠出席会议并讲话,长城沿线的14个市、县(区)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卫忠传达了国务院长城保护座谈会精神,要求全区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好此次会议精神,提高保护意识,明确保护职责,根据地方实际,统筹考虑长城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的关系,妥善解决处理民生问题,使全区各族群众...
在大漠石窟中存在了近15个世纪的佛像,业已饱受自然力量的侵蚀。它们是否能够保持当下的姿态,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前行,使将来的人类仍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一样,追思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 浙江大学科技考古专家们的回答是:在二进制的世界中,文物可以获得永生。 7月下旬,记者随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团队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前往开凿于公元5至7世纪的须弥山石窟,探访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现场。 ...
近日,宁夏青铜峡黄河铁桥建成56年历史最大规模的修缮加固工程全面竣工,使这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永续利用,树立了宁夏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 青铜峡黄河铁桥是宁夏境内第一座黄河大桥,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铁桥上部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制造的上承式钢桁架梁,下部桥墩采用木桩及铅丝笼块石结构,全长292米。2012年8月,青铜峡黄河铁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