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发现商周遗址,不但改写西周在宁夏历史,颠覆学界“周人文化未过陇山”论断,填补了周人在大后方布局的史料,更是将六盘山地区的建制史提前了近1000年。继去年年底以来,经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整理,在甲字形墓葬M13墓道中发掘出土甲骨文,进一步佐证该地区的历史地位。 墓葬中发掘出土甲骨文 此次发掘出土卜骨3件,其中有字卜骨1件,质地为牛的肩胛骨,正反...
彭阳县建成博物馆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新闻!因为宁夏目前建成的县级博物馆还很少,更何况彭阳县地处南部贫困山区,目前还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县,而它建县的历史只有30多年。2017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的当天,笔者就远途奔波、兴致勃勃地前去参观,颇有一点“先睹为快”的想法。 馆藏人驼纹牌饰 馆藏波斯银币 彭阳博物馆供图 果然,彭阳博物馆没有让笔者失望。笔者在“贪婪...
12月9日,“华城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作品展在宁夏文化馆举行。展览共展出了115件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题材的摄影、书法、绘画作品。 本次大赛由宁夏文联、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共同举办,共征集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参赛作品2000余件。入展作品用多种形式展示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景象。经专家评选,最终115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入展奖。
3000多年前,位于商周边陲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路网纵横,铸铜作坊、制陶作坊中烟火冲天,匠人挥汗如雨,满载货物的客商从远方归来……华夏文明与戎狄文明在这里交汇融通。 今年4月,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的发现,让封存了3000多年的热闹景象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其中西周早期诸侯级别墓葬的发现使墓主人的“生活圈”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墓葬口小底大,呈甲字形,墓道通长20米,墓室中棺...
12月4日,宁夏高级人民法院隆重举行入额法官“12·4”宪法宣誓暨全区法院“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法院”书画摄影微电影展览展播。上午9时,自治区高院、银川铁路运输法院近百名入额法官列队立正,举起右拳,面对国徽、国旗,庄严诵读宪法誓词。当日,宁夏各中、基层法院同步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 随后,自治区高院还举行了宁夏法院“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法院”书画摄影微电影展览展播仪式,该展览展播从征集...
宁夏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现场拍摄的马坑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12月1日,记者从召开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商周遗址专家论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今年在彭阳县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商周遗址。从遗址规模、墓葬等级、铸铜作坊看,专家推断遗址发掘的大墓系诸侯级别。 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8名考...
陪葬车马 央广网银川12月3日消息(记者廉军)记者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宁夏彭阳新集乡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获得重大进展,发现商周诸侯王级墓葬,近日经专家论证会认为,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近年来我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将六盘山地区建制史提前近1000年。对研究探讨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对西部边缘地区管控、商周时期的西北边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大价值。 据介绍,今年4月...
12月1日在彭阳县商周遗址发掘现场拍摄的马坑。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 记者从1日召开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商周遗址专家论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今年在彭阳县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商周遗址。从遗址规模、墓葬等级、铸铜作坊看,专家推断遗址发掘的大墓系诸侯级别。 姚河塬商周遗址考古队队长马强说,遗址面积62万平方米,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遗址、铸铜...
图为考古现场和出土的文物。边东冬摄/光明图片 12月1日,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专家论证会在宁夏彭阳县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的多名商周考古专家参加会议。专家认为,姚河塬遗址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对研究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后对西部边缘地区的控制管理模式,认识商周时期的西北边陲文化面貌、社会变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还发现了诸侯级大墓...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好地挖掘中国岩画文化精髓,加大岩画保护、研究、展示力度,助推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的文化交流,由中国岩画学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文物局协办,宁夏博物馆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亘古天书·中国岩画艺术展”宁夏巡展日前在宁夏博物馆开幕。 展览通过《五洲同语—名传世界的岩画...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发掘探方。李鹏摄/光明图片 考古人员在发掘出土临时性建筑遗址。李鹏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远古农业是怎样起源的?一万年前的先民们如何用火、怎样居住?远古人类迄今最小的装饰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宁夏青铜峡鸽子山考古最新发掘成果给出了寻找这些答案的线索。 2017年9月初,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
远古农业是怎样起源的?一万年前的先民们如何用火、怎样居住?远古人类迄今最小的装饰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宁夏青铜峡鸽子山考古最新发掘成果给出了寻找这些答案的线索。 2017年9月初,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等中国旧石器考古界专家来到宁夏青铜峡,对鸽子山遗址2017年度考古发掘进行验收。本期光明视野深度解读鸽子山遗迹...
始于秦盛于汉 纵横交错流润沃土 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始于秦代,盛于汉代。秦渠、汉渠等12条引黄古渠系历经2000多年,仍发挥着流润沃土的作用。如今,宁夏平原引黄古渠纵横交错,渠道总长1284公里,引黄灌溉面积551万亩。 宁夏平原四分之三靠黄河润育 当你打开宁夏平原的地形图时,就会发现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宁夏平原,其中约6000平方公里都是黄河灌区,占宁夏平原面...
为啥成功凭的是这5点 宁夏引黄古灌区,一个古代水利工程,为啥能荣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凭的就是以下5点。 唐徕渠两侧景色优美。记者海坤摄(2017年9月13日) 一、条件优越 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前套,灌区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最宽约40公里,面积约6600平方公里。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银川平原,黄河纵贯宁夏约3...
从司马迁“水之为利害”到郭守敬“因旧谋新”,从乾隆大帝“兴水利以尽地利”到宁夏知府张全城“河渠为宁夏生民命脉”,大兴水利,造就了“塞北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8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的70余名网媒记者来到宁夏水利博物馆,共观宁夏水利变迁,回顾源远流长的治水历史。 宁夏水利博物馆2011年9月建成。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4085平米,总布展面积3000平米。展区通过多样化展示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