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记者前往宁夏固原亲历浙大数字化考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大漠石窟中存在了近15个世纪的佛像,业已饱受自然力量的侵蚀。它们是否能够保持当下的姿态,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前行,使将来的人类仍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一样,追思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

 

  浙江大学科技考古专家们的回答是:在二进制的世界中,文物可以获得永生。

 

  7月下旬,记者随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团队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前往开凿于公元5至7世纪的须弥山石窟,探访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现场。

 

  从2012年春天开始,浙大和宁夏考古所团队就开始在这里进行田野调查。在高远的蓝天下,苍凉的群山之间,科技考古工作者用灯光、照相机和计算机软件,以及耐心与毅力,向1500年前的石锤和凿子致敬。我们祖先的每一次刻画、每一笔涂抹,都被精确地记录,以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加以保存,并能够在现实中完整地重建。

 

  文明由此绵延不绝。

 

  自然侵蚀:


  文物难以战胜的敌人

 

  固原,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从这座古城出发,驱车向西北50余公里,到达六盘山群峦起伏的余脉,须弥山就在其中。在这道山脉的东南崖壁上,自北魏开始,就有工匠不断营凿石窟佛像,至初唐不衰。前后共开凿洞窟151座,形成中国最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霞光笼罩,云影流转,一座高达28米的唐代大佛坐像远远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走近,是依山而建的圆光寺,石窟就是它的大殿,深藏着更多雍容华美的佛与菩萨造像,它们拥有线条流畅的衣袍和端庄俊逸的姿态,仿佛一直被山中巨大的红砂岩孕育,而由巧匠一斧一凿地“接生”。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李志荣说,自己2011年第一次见到须弥山石窟群,就“被她的壮美所折服”。然而,这壮美却也无时无刻不在消逝中。

 

  手扶着红砂岩的山壁,走在陡峭的、台阶已被侵蚀得不甚分明的古蹬道上,脚下落满了山石年复一年风化后变成的红色尘土。这让人深刻地理解一个严峻的事实:须弥山一直活着,而须弥山佛像终将消失。

 

  进入圆光寺区45号窟,伸手去轻触几面石壁:凉的,能感受到这依然生机勃勃的山岩体内,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着孔道和缝隙,水气汩汩。

 

  45号窟是一座平面方形、覆斗顶、中间有中心柱的塔庙窟,保存有45尊北周时期的造像。35岁的宁夏考古所青年考古学者王宇翻看着20世纪80年代多次综合调查测绘时拍摄的照片,石像的头、冠完整,眉目发髻完存。而当他拿起手电筒看向眼前的石像,菩萨的面目已十分模糊。

 

  洞窟外,不时刮起让榆树和松树的枝梢疯狂摇摆的大风。正值夏天,降水密集,在下午的几个小时里,就间断着下了几场阵雨。这一切都使石质脆弱的红砂岩更快风化。

 

  自然在用它自己的力量抚去人类文明的刻痕。

 

  “近半个世纪来,风化的进程似乎在不断加剧。”王宇虽不能全面分析其中的原因,但他的揣测却不断得到证实。“我们每隔一周就清理一次洞窟中的尘堆及鸟类的羽毛和粪便,几乎每次都会发现从顶部和四壁新剥落的大片石块。”

 

  风雨侵蚀之于须弥山,正如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之于莫高窟、满含烟尘的空气之于云冈。文物的生命自有其期限,人们很早就尝试各种方法来延长它。

 

  李志荣的目光落在佛像断裂的手臂和头部,以及部分坍塌的石壁上,那里还留存着明清时代的戗木。这说明当时的匠人就试图修复已经残损的石像,给他们重新接上手、头,或修整局部崩塌的壁面;而这种努力并没有战胜自然力量提出的挑战。

 

  “当代考古工作者还曾试验用化学方法来阻止石窟的风化,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李志荣说。

 

  现在,考古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精确记录就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李志荣始终记得自己的老师、我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嘱托——记录的精确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当文物凐灭,也能根据考古记录将其原模原样地重建起来,而这份记录,应该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