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古灌区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为啥成功凭的是这5点

  宁夏引黄古灌区,一个古代水利工程,为啥能荣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凭的就是以下5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徕渠两侧景色优美。记者海坤摄(2017年9月13日)

  一、条件优越

  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前套,灌区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最宽约40公里,面积约6600平方公里。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银川平原,黄河纵贯宁夏约397公里,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引黄条件得天独厚。

  唐肃宗见此,发出“灵武,我之关中”之赞叹;《明太宗实录》可见“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记载;清康熙途经宁夏时,更是感慨“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二、历史悠久

  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自秦汉移民开发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遂成为我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可以说宁夏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三、技术精湛

  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封”“俵”轮灌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

  四、文化璀璨

  蒙恬、虞诩、郭子仪、郭守敬……在宁夏引黄古渠系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彪炳史册的治水人物,他们的治水业绩为世代称颂。

  留有《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横城堡渡黄河》等水利诗文200余首,《汉唐二坝记》《修唐徕渠碑记》等水利碑记30余篇,加之现遗存的水利文物、器具、实物500多件,不断滋润着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历史。

  五、古渠千秋流韵

  宁夏平原自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以来,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南北朝有艾山渠和薄骨律渠,唐代有御史、尚书、特进等渠,宋夏时期新开昊王、李王渠,元代新开蜘蛛等渠,明代新开羚羊、柳青、新生等渠,清代新开大清、惠农、昌润、天水等渠,民国新开湛恩、云亭、扶农等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