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ⅷ―4 所属地区 安徽·六安·舒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六安市舒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安徽舒城、潜山、怀宁等县盛产水竹,蔑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舒城历史上称“舒国”,为了同湖南益阳、郴县,四川绵阳、南充等地产的竹席加以区别,故名舒席。 舒席又称“龙舒贡席”。相传明英宗天顺年间,吏部尚书秦民悦(舒城人),将编有...
遗产编号 ⅷ―5 所属地区 安徽·马鞍山·当涂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马鞍山市当涂县 申报日期 2006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后,当涂紫铜壶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称“太平府铜壶”。 “太平府铜壶”历史久远,种类较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制作工艺为手工...
遗产编号 ⅷ―6 所属地区 安徽·巢湖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巢湖市 申报日期 2006 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我市居巢区传统加工纸制作工艺赫然在列,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继巢湖民歌之后,我市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加工纸工艺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书写、印刷...
遗产编号 ⅷ―7 所属地区 安徽·巢湖·无为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巢湖市无为县 申报日期 2006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
遗产编号 1―8―12 所属地区 河北·邢台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邢台沙河市 申报日期 2007 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北街,系沙河的古县城。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技艺是明末第一代传人胡耕成从南方学来的,在沙河城开办的“全兴号”印染...
遗产编号 1―8―6 所属地区 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7 大厂回族自治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大厂花丝镶嵌工艺的诞生、传承和发展。 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可上溯到汉代,从赵家沟古墓群出土的装饰盒等文物中,花丝镶嵌工艺已初露端倪。明代波斯人随永乐皇帝北迁,定居大...
遗产编号 1―8―8 所属地区 河北·衡水·桃城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衡水桃城区 申报日期 2007 衡水湖畔的阎庄,是衡水法帖的产生地。 衡水法帖形成于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该区域战事频发,民不聊生,为了躲避战争,人们奔走他乡,以贩卖笔墨糊口度日。该村一位姓阎的老汉非常酷爱书法艺术,在贩卖笔墨的过程中,见碑便拓,见帖就求,为了扩展生意,...
遗产编号 1―8一14 所属地区 河北·衡水·故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衡水故城县 申报日期 2007 故城县与山东省德州市毗邻,在古运河西岸,属平原。龙凤贡面是故城县特产,主要产地在故城镇。 龙凤贡面也称龙须凤尾贡面,因面条匀净细长、状似龙须,并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龙凤贡面起源于明朝,为故城镇齐氏始创。制作龙凤贡面最有名的是故城西南镇...
遗产编号 ⅷ―2 所属地区 黑龙江·哈尔滨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哈尔滨市 申报日期 2006 秋林大面包实际是典型的俄罗斯大面包,俗名“大列巴”,面包几乎比现在家庭用的蒸锅还大,由于在中国只有哈尔滨有正宗的烘烤俄罗斯面包的传统面点师和设施,成为当地的特色食品。俄罗斯的农村每个村庄一般只有一个面包炉,各个家庭到这个面包炉定期烤一批面包,平时只在家中...
遗产编号 ⅷ―5 所属地区 黑龙江·绥化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绥化市 申报日期 2006 绥棱因黑陶而名扬寰宇。在几代艺人的心血与汗水熔铸下,经过60年的发展,绥棱黑陶以其“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罄”的品质,蜚声海内外,行销几十个国家。 黑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
遗产编号 ⅷ―6 所属地区 黑龙江·七台河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七台河市 申报日期 2006 勃利黑陶是中国古代“龙山文化”在黑龙江省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欣赏、珍藏和实用价值的陶艺品。 勃利黑陶是利用东北黏质土经过滤、拉型、雕刻、压光、烧制等现代工艺和传统陶瓷工艺生产加工而成。其品种有瓶、着、钵、鼎、筒、炉、罐、文具等,造型美观,古色吉...
遗产编号 ⅷ―7 所属地区 黑龙江·哈尔滨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哈尔滨市 申报日期 2006 青牛葫芦由“小郑葫芦”传承演变而来。郑祖桥19世纪末生于五常,自幼酷爱书画,常在葫芦上刻字画送与友人。因其个子矮小,人称“小郑葫芦”。其第四代传人郑国华作品落款常用“青牛”二字,久之,人们又称其为青牛葫芦。它有雕刻、火烙、立粉及彩画等4个种类...
遗产编号 ⅷ―8 所属地区 黑龙江·哈尔滨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哈尔滨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申报日期 2006 角雕是哈尔滨市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产生于1964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已名扬海内外。 角雕的许多技法借鉴了玉雕的制作手法,与牙雕、玉雕等艺术品相比,角雕的工艺是最复杂的。制作一幅角雕需要压平、刮皮、分解、修形、安装、粘贴、保护层刷...
遗产编号 ⅵ―3 所属地区 宁夏·中卫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中宁 申报日期 2006 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他的亲邻有一部分也随之迁移到宁夏,后定居到中宁恩和镇一带,迁移来的亲邻主要是朱姓和万姓,其中有几位是宫廷中退役的御厨,他们将蒿籽面的制作技术传给当地人,从此蒿籽面在中宁一直流传至今。 卫宁蒿子面的制作方法是:...
遗产编号 ⅵ―5 所属地区 宁夏·吴忠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红寺堡 申报日期 2006 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擀毡匠备受人们尊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从窑洞里搬了出来,不再留恋土炕了,毡也就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作为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