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豆面印花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1―8―12 所属地区 河北·邢台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邢台沙河市 申报日期 2007
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北街,系沙河的古县城。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技艺是明末第一代传人胡耕成从南方学来的,在沙河城开办的“全兴号”印染作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始于明末,盛于清。沙河城北街“全兴号”印染作坊印染的豆面印花布以花样繁多不而褪色著称周边各县市,且图案丰富多彩,古朴大方,含义深远,装饰性极强,经洗耐用,穿着舒适,是沙河一绝。沙河豆面印花相传至今,主要印染被子面、褥子面、门帘、围裙、头巾及花布料等。
沙河豆面印花的主要原料是靛,即从植物中提取的蓝色染料,还有当地产的优质大豆面粉和太行山烧制的优质石灰粉,及冀南一带产的土白布和机织白布。
沙河豆面印花工艺简便,易操作。印染工序为先在纸上描绘图案,用刻刀镂空,再油以桐油,制成花版,也叫漏版,再将白布用清水洗去浆粉,然后晾干,用烙铁熨平展。将白布铺在木案上,把花版铺在白布上,用豆面和石灰粉按一定比例调成糊状,用毛刷将浆糊涂在图案上。当印花完成后,再将其印好画的布料晾干,然后下染缸印染,出缸后再晾干,用刮刀除去豆面,即显出白色图案。
1982年,沙河城北街村印制的“凤凰戏牡丹”被面、“麒麟送子”褥子面、“狮子滚绣球”门帘和“鹊上梅梢”围裙等制品曾被送到北京以及日本展出,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自沙河豆面印花出现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人们无论被、褥、台布、围裙等都爱印花,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广泛使用。随着机器印染的大发展,豆面印花的发展空间变得日益狭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北街的豆面印花作坊惨淡经营到1996年,目前已停业十年。现在,印花艺人尚在,工具尚存,但由于没有发展空间,这种民间技艺已经面临濒灭状态。第八代传人胡俭星、胡俭臣都已六十多岁,后继无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