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蒿子面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ⅵ―3 所属地区 宁夏·中卫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中宁 申报日期 2006

 

  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他的亲邻有一部分也随之迁移到宁夏,后定居到中宁恩和镇一带,迁移来的亲邻主要是朱姓和万姓,其中有几位是宫廷中退役的御厨,他们将蒿籽面的制作技术传给当地人,从此蒿籽面在中宁一直流传至今。

 

  卫宁蒿子面的制作方法是:用上好的白面,加适量的蒿面子和盐碱,经水拌和,反覆揉搓,至既软和又有韧劲为止。然后,用长擀面杖在案板上擀成越薄越好的圆形面片。稍加凉硬后,用面杖卷起,然后来回去折叠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再用薄而锋利的菜刀切成细丝面,愈细愈好。

 

  卫宁蒿子面的吃法是:先做好酸汤,炒好肉臊子,然后把细丝面下锅煮熟。捞在凉开水盆里稍过一下,涮去长面上的黏气,再用筷子挑到碗里,浇上酸汤和肉臊子即可食用。按上面方法做出来的卫宁风味蒿子面吃起来清香爽口。因此,在卫宁平原,每适集市,长面小吃摊比比皆是,很是受人喜爱。为此,这一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首歌颂长面的歌谣:"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丫头擀的好长面,擀得薄,切得细,提起来,一根线,下到锅里骨碌碌转,捞到碗里赛丝线。爹一碗,妈一碗,女婿子不在留一碗。"农村中逢年过节、遇到喜庆大事、节日,来贵客远宾,都喜欢吃一顿长面。外地客人吃了中宁的长面赞不绝口。

 

  中宁蒿子面作为一种民间小吃,在中宁县流传了360多年,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从历史和现实看,发掘、保护中宁蒿子面,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

 

  1、学术研究价值。发掘保护中宁蒿子面可以进一步对中宁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深层次的研究和发现。

 

  2、食疗价值。由于蒿子面最初是从宫廷中传流而来,且蒿子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再加上枸杞护肝明目、延年益寿的疗效,所以发掘保护传承中宁蒿子面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

 

  3、丰富食谱、传承民俗的价值。中宁蒿子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吃蒿子面有很多讲究。在老人祝寿时吃的蒿子面叫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在新婚的第二天吃的蒿子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在孩子出生的百天(或满月)吃的蒿子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长命百岁;在正月初七吃的蒿子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长久;在贵宾来临或朋友相聚时吃的蒿子面叫贵宾面,意寓友谊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