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很多居民具有中国血统。自古以来,马来西亚是中国通往印度的海上要冲。考古学家在柔佛河流域发掘的古文物中,有中国秦、汉陶器的残片;史实证明:这条商路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已开通。刘前度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古瓷器》一文中说:“甚至今天,在柔佛…[全文]
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远古时期两地人民就友好交往,中国陶瓷艺术、冶炼技术、农耕技术和儒家思想在半岛广为传播;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到中国留学的主要是僧侣;唐宋时期,两地海上交通最为活跃,大批使节、学者、商人来到中国。中国东南沿海建有新罗馆…[全文]
追溯中国的制瓷业可至东汉时期,鼎盛于明清。而中国继“丝绸”之路后开辟的第二条对外贸易路线便称之为“瓷路”,自此开启了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中国“瓷路”对菲律宾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中国“瓷路”的开通与繁荣将菲…[全文]
泰国,古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由泰族为主体的民族组成的国家;泰族是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至迟在公元初已定居于泰国北部。泰国陶瓷业与中国的陶瓷业有着历史联系,早在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中国的青铜器就已从云南传入泰国。汉代开始我国丝绸和陶…[全文]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在陶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风行,如今也并非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常见品,但是其特有的工艺特色,却深受一些藏家推崇。 素三…[全文]
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过程。唐代有“类银似雪”的邢州窑白瓷,宋代有“官员品味”的定州窑白瓷,元代有“脉白体菊”的彭窑白瓷,明清以后有独白天下的德化窑白瓷和瓷都景德镇的永乐、宣德之“甜白”瓷。毫无疑问,作为单色釉的德化白瓷及其素雅…[全文]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全文]
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有一个弓弩兵方阵,由立射俑和跪射俑组合而成,阵表是立射俑,阵心是跪射俑,每列8个,共20列,共有跪射武士俑160个。之所以称之为跪射武士俑,是因为它们与秦俑坑中众多陶俑形状不一,它们的姿势不是立姿,而是跪姿,上体伸直…[全文]
许多马厂类型的陶瓷上,对称的两面画着驾水神灵,而另两面画着圆圈形的田园,意在表达田园受到了驾水神的保护。从马家窑彩陶画上,我们了解到,在马厂类型的这一时期,水患是对先民们的最大威协,迫切要求制服水患是当时社会的最高呼声和社会最大需要。正是这…[全文]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特别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原始陶瓷工艺成型,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