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书青花“天”字款而得名。罐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纹饰多为海马纹,也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 传世器物中有在海…[全文]
明清时期罐器之一,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全文]
脱胎是一种薄胎细白瓷的制作工艺。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成化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脱胎的效果。 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装窑烧…[全文]
新彩瓷旧称洋彩,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也是由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 新彩瓷的做法是用五彩颜料调成胶状,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全文]
煨瓷也称之浆胎,属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始于康熙末年,至雍乾两朝时,发展达到高潮。其特点是:釉面可见鲜明的开片和纹线,胎骨全为瓷浆胎,胎薄体轻,釉色中微泛淡红色或淡黄色;常见的有青花煨瓷和单色釉煨,瓷器形以瓶罐和文房用具为多,另有有鼻烟壶、…[全文]
相传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有一天特宴请他的开国功臣们。席间,朱元璋拿出一只陶瓷酒杯对大家说:"卿等与朕南征北战,纵横沙场。功绩大小,尔等自知。朕今日亲自斟酒赐饮,尔等可视自己功劳多寡定斟酒长短。"说完,令徐达第一个上前领…[全文]
转心瓶也称“旋转瓶”。转心瓶是清代宫廷的御用观赏玩物,存世十分稀少。转心瓶多为粉彩瓷器,工艺精美,绘画细腻,独出心裁。 转心位置 转心瓶是在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内瓶上往往用粉彩描绘婴戏、四季风光图案。外瓶在与内瓶…[全文]
双联瓶是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乾隆时期,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直口较浅,短颈,丰肩,腹下收,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圆珠纽顶盖。器型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双联壶,唐宋时的瓷制品有双鱼瓶。清代极为流行,乾隆年间的合欢瓶就属此类。品…[全文]
新定瓷器,文献记载定窑瓷器的一个品种。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彭窑》载:“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瓷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 考古工作者根据曹昭…[全文]
扁壶是瓶式之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瓷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晋。造型为直口,溜肩,扁圆腹,外撇高圈足,器腹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系绳背挂。宋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称扁壶。元代以龙泉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制的四耳小口扁壶最具时代特征。明代景德镇窑以永…[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