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陶瓷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带有很浓的宗教含义,流行于唐代。 现传世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高22.5厘米,由景德镇窑所产。平口短颈,溜肩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覆于罐口的盖为帽…[全文]
罐式之一,专用来蓄养、斗弄蟋蟀。有陶瓷、瓷器两种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陶制品南北窑场均有烧造,瓷制品多为景德镇窑所烧制。明代早期即已出现,宣德时盛行鼓状造型,盖下凹,镂贯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明后期产量颇大…[全文]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全文]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全文]
陶瓷的纹饰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有的取其谐音,有的取其寓意,有的取其图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天下万物各有寓意,如苹果代表平安,象征爱心;牡丹代表荣誉,象征富贵;石榴五月开化,代表多子;桃为五木之精,代表福寿;鹌鹑雌雄形影不离,双双觅食,比翼…[全文]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 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全文]
原始瓷器的生产,从商周到战国、秦、西汉时期都不曾中断。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对原料的拣选,釉的配制和施釉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窑炉结构的改善,烧成温度的提高,烧成气氛的控制等许多方面,均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因而在浙江上虞一带首先…[全文]
景泰蓝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工艺品。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 说不准是哪一个朝代啦,只知道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 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全文]
话说有一年,阳翟(今禹州市)一带大旱。只见烈日炎炎,大地龟裂,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驾祥云闲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阳翟黎民百姓。 观世音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全文]
薄胎瓷又称脱胎瓷,用来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抬的程度。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其中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两三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