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7日,北京海关将近年来查获的76件罚没化石及古生物制品依法向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办理移交,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接收保管。这是2012年《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以来,北京海关与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的首次移交工作。 记者了解到,这批化石及古生物制品产地来自全国多个地区,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500多万年前的上新世,包括三叶虫、直角石、海胆、狼鳍鱼、陆龟、鹿头骨、乳齿象臼齿等多个门类...
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日前由中国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现。 据了解,该发现将为早期动物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提高人类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科学认识。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悬案”,在不到地球历史百分之一的时间里,诞生了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曾令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达尔文感到困惑。 自1909年以来,...
图为进展一中的中国始喙龟生态复原图。陈瑜 绘制 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内容涉及古脊椎动物(古龟类、早期哺乳类、古鸟类、带羽毛恐龙)、古人类、古生态与古环境、早期生命、地层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重要进展不断涌现,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成果,集中反映了最近一年中...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韩国发现一件极为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其细节对于理解极小型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由韩国晋州国立教育大学科学教育部金景洙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韩国国家文化遗产研究所负责人林钟悳博士等共同完成。相关论文最新发表于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小龙足迹与鳞...
中外古生物学家团队30日宣布,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被掠食者吃剩的古鸟化石,其细节对于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展在厦门展出。杨伏山摄 史前1600万年古生物,29日在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举办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展中展出。 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这些展品,包括铲齿象化石、库班猪化石、斯氏弓颌猪化石、和政羊化石、河南兽化石、祖鹿头骨化石等37件,将在为期一年的展期中,让厦门民众市民重回1600万年前,一睹古代动物的雄姿。 民众观展。杨伏山 摄 ...
中国地大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52亿年前,发生了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是什么环境因素导致的呢?10月7日获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地质微生物记录了极端环境事件”分析出了灭绝的环境因素。该成果已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微生物破解海洋大灾难 谢树成介绍,地质微生物因处于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底层而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当灵敏,可以用来反映地质时期的气候...
央广网天津7月9日消息(记者夏震宇)7月8日,由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天津市委会、河北省委会联合主办的京津冀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专题研讨会在天津市举行。会议以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专门领域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专题研讨会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郑裕国等6位专家作主...
球形、半球形、扁平形;大的直径达20厘米,小的只有绿豆那么大;这些色彩缤纷、形状各异,一个个带刺的“海中刺客”让人大开眼界。 从5月15日起,海胆专题展览在宁海县海洋生物博物馆展出,为期10天(5月15日到5月25日),共展出海胆160余种,以此迎接国际博物馆日,同时也喜迎宁海县开游节举办期间的八方宾客。 海胆乃棘皮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浅水区的无脊椎动物,是地球上...
经过20多天的考古发掘,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10多位专家在松滋市龙王井村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鱼类、鸟类、爬行类等古生物和古植物化石。据了解,此次发掘采集到30多块植物化石,10多块昆虫化石,114块完整鱼化石,2块松滋鸟头骨化石,2块金龙鱼头骨化石和1块蜥蜴肢骨化石等。在发掘的同时,中科院还开展了地质结构、古环境气候等方面综合调査研究。2002年,中科院专家在龙王井村首次发现“阿喀琉...
近日,“三亚古生物科普论坛暨第四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海南三亚召开。研讨会期间举行了2017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奖发布仪式,浙江自然博物馆原创性特别展“浙江恐龙大复活”获此殊荣。 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发展情况交流会上,金幸生副馆长结束了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情况、赴日本特别展和科普活动等情况,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浙江自然博物馆)
娇小辽西鸟 3月29日下午,由衢州市博物馆、上海辽西古生物化石科普馆主办的《辽西古生物化石科普展》在衢州市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出的辽宁西部的古生物化石主要是在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距今1.5-1.25亿年,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板块俯冲,挤压作用的影响,火山间歇活动使盆地以火山沉积岩为主,留存有植物类、昆虫类、动物类、鸟类等极为丰富的化石。 一块块化石展现在眼前,仿...
12月5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办的“国门生物安全展”举行开展新闻发布会。 “国门生物安全展”以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生态建设内容为契机,通过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物种资源保护、当前面临的形势、如何保护国门生物安全等内容,引用禽流感、疯牛病等典型案例,并用纪录片、科普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发公众...
12月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两国古生物学者新近在中国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一种新的寒武纪奇异生物。这种奇异生物生活在距今5.18亿年前的海洋底部,形似现在人们常见的“毛毛虫”,科学家将之命名为“长形黎镰虫”。 本次研究领导者、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赵方臣介绍,此前发现的最早黎镰虫标本,位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距今5.05亿年历史。而此次在云南澄江动物群发现的...
8月15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获赠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包括:生存年代属于侏罗纪中期或晚期的赫氏近鸟龙、生存年代距今至少1.2亿年的三燕丽蟾、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辽西满洲龟等等。 当天上午,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化石标本捐赠仪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教授、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李海君先后致辞,捐赠仪式现场展示了11件由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无偿捐赠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