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发现1亿年前森林里的餐余
2019-01-31 13:04:42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中外古生物学家团队30日宣布,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被掠食者吃剩的古鸟化石,其细节对于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Luis M. Chiappe)、台北市立大学教授曾国维等学者共同完成,相关论文最新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新发现的古鸟类足部只有不到7毫米长,显微CT为如此小的标本提供了详细、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古鸟化石中难以实现。白明表示,这件标本的骨骼保存极好,重建之后的脚部栩栩如生,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研究团队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鸟足的生态复原图。张宗达绘制/光明图片
有趣的是,古生物学家从标本的3D模型观察到锯齿状的青枝型骨折,这表明古鸟足部在被树脂包裹之前就已经断裂;而且,泡沫状琥珀层、厚厚的碳化软组织层、足部断裂处产生的腐败产物都表明,标本在进入树脂时仍然潮湿。“这意味着标本在完全干燥前受到了掠食或食腐动物的破坏,可能是从较大的尸体上撕下的——简单来说,这是一件被吃剩的标本。”邢立达指出。
此次描述的标本中,最吸引人的是在趾骨上保留着廓羽,足部还保留了神秘的角质鳞丝状羽。“在现代鸟类中,类似的足羽具有一定功能,例如猫头鹰和松鸡的就有助于雪地行走、保温或捕猎。但琥珀标本脚趾上的角质鳞丝状羽密度较低,廓羽集中在外侧脚趾基底部附近,而现代鸟类的廓羽则广泛覆盖于除足底之外的多个区域,因此不是很好对比。”在瑞安·麦凯勒看来,新标本的足羽更有可能起着辅助捕抓昆虫等小型猎物的作用,“这种类型的脚部此前在化石记录中没有发现过,表明恐龙时代鸟类的多样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该地的琥珀距今约1亿年,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记录。“和以往发现的标本不太一样,新标本里面包裹的物质相当干净,没有木质颗粒、枯落的植物或昆虫碎片,表明它是被林木高处产生的树脂所包裹。”曾国维判断。
在过去的3年中,距今约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产出了一系列不成熟的反鸟类骨骼化石,发育阶段和完整程度各不相同。这些标本为白垩纪沉积岩中的压型化石提供了重要补充,显示了传统极难保存的三维结构和软组织细节,深化了人们对古鸟类尤其是反鸟类的认识。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