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迄今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衣服。近日,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湘博”)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近两年成功仿制出一件重约49克的素纱单衣。这是素纱单衣出土47年,首次得到官方授权并经博物馆相关专家鉴定后得到官方认可的仿制品。 素纱单衣有三宗“最”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辛追夫人的陪葬品,一共有两件:直裾素纱单衣和曲裾素纱单...
王万富修复的汉代夫妻俑 2月22日,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王万富正在工作室里忙活着。随着操作台不断旋转,一块泥胎在王万富的手中,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狮子。过去30多年里,王万富一直没有离开过泥土和陶艺。如今,他顶着“汉州陶艺王”的名号,闻名乡里。 1 为泥巴着迷 父亲指点迷津 王万富的陶艺工作室在广汉市南丰镇双福村,说是工作室,其实也是一家三口住了16年的家。工作室里...
3月15日,由海宁市博物馆和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秦风汉韵——秦汉瓦当及拓片题跋精品展”在海宁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展。 瓦当作为装饰美化和蔽护宫殿檐头的建筑构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而又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秦汉瓦当,以其精美的图案、隽秀的文字,在中国的考古、历史、美术、书法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 本次展览共展出秦汉瓦当及拓...
记者14日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格萨尔》项目办公室获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旨在解决《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工作当中用字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 卷帙浩繁的《格萨尔》史诗逾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超过世界五大史诗字数之和,且内容仍处于增长之中。2006年,中国官方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花费几十年时间研究古代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然后写了一本书,是一种什么体验?对书法家何大齐来说,或许不仅仅意味着完成一个心愿那么简单。而他的人生经历,远比一部书还要丰富。 何大齐。受访者供图 花费四年时间写成一本书 何大齐今年79岁,先祖在清朝嘉庆年间便已经在北京定居。他本人也一辈子没离开过北京城,所以即便祖籍在浙江,口音里却没有一丝南方的软糯。 ...
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文书档案库曾出土5200余枚简牍,负责这批简牍文字释读工作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近期公布阶段性成果。据悉,研究人员目前辨识出千余枚竹简上记载了一种名为“六博”棋的行棋口诀,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汉代的社会风尚乃至兵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记者了解到,“六博”是春秋战国十分流行的一种棋类游戏,是象棋、国际象棋等兵种棋盘类游戏的鼻祖。西汉的皇帝都十分喜欢“六博”游戏,朝廷还设有...
张静木雕作品《长亭送别》。受访者供图 “木雕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文化内涵的积淀。”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木雕工作室,采访了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木雕的传承人张静。 木雕作品《像风一样的女子》。受访者供图 今年51岁的张静18岁开始接触木雕艺术,师从老一辈木雕艺术家邓道航。1986年,张静带着其粉笔雕作品走进了时任武汉工艺雕刻厂木雕总设计师邓道航...
苏峰在制作“苏恒泰”油纸伞。受访者供图 “留住老品牌,复兴家传油纸伞是我必须要坚持做下去的事。”记者近日在位于武汉剧院旁的“苏恒泰”油纸伞工作室内,采访了“苏恒泰”第五代传承人苏峰。 “苏恒泰”品牌1864年在汉口创立,其创立人为湖南长沙东乡石门坎人苏文受。“苏恒泰”油纸伞曾名扬华中,以结实耐用著称。其制作工序繁杂而考究,相传能抵抗6级大风。历经百年风雨后,老字号“苏恒泰”一度在人们的...
在四川博物院汉代陶石馆展厅,有一尊高达157厘米的东汉石碑格外显眼。这块石碑造型并无特别之处,反而有些残破。除了碑面右上首线刻了一位老者形象之外,剩下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不过,正是这些文字内容,令石碑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它不仅让今人得窥汉代在土地价值、户籍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还因为记录了奴婢等同于田地、房舍、牲畜,被列为私产并标出价格,成为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的实物罪证。 ...
墓室甬道西侧门吏图。考古研究所提供摄 记者15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近10年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山西太原发现一座北汉时期墓葬,墓主人为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妃嫔。 墓志盖拓片。考古研究所提供 摄 2009年12月26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青阳河村附近发现一座墓葬,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报后对当时已被扰动的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近10年的发掘、考证,如今证实该墓...
泥土覆盖下的东汉陶楼绘的什么色 一件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东汉彩绘陶楼,如何用科技的手段复原它光彩亮丽的“原貌”,并进一步揭开其中秘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给出了答案。 两座东汉彩绘陶楼 受访者供图 东汉陶楼彩绘层保存完整 去年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新津县邓双宝资山,抢救发掘了一批东汉时期的崖墓,其中出土的两座造型精美的彩绘陶楼,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1990—1992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发掘的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23000余枚,其他各类遗物6000余件以及各类陶器残片30000余件。就出土汉简而言,这是继斯坦因1907年、1914年两次中亚考察在敦煌汉塞发现的敦煌汉简、20世纪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居延汉简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悬泉汉简与出自边塞烽隧的敦煌和居延汉简不同的是,悬泉置是当时一座官方邮驿接待机构,坐落在丝绸之路中西大道必经之地...
《华夏魂》系列作品之一《盘古》武一力摄 “我一生从事艺术,作为炎黄子孙,我尽力了!”武汉77岁老艺术家安志柏看着工作室里亲手打造的上千件雕塑作品,他感到十分自豪。 安志柏是楚韵铜雕和汉派石雕两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他的汉白玉雕塑作品《盛世观音头像》获得金奖,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华夏魂》系列作品之一 武一力 摄...
记者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巫溪宁厂古镇盐业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收获,遗址发现两汉至明清时期古盐泉、卤水池及制盐遗址等遗存80余处。 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周勇介绍,巫溪宁厂古镇盐业遗址是三峡工程后续遗址保护项目。去年4月至11月,该研究院以宁厂古镇为中心,对古镇及周边开展全面实地探查,共计发现各类遗存80余处,可分为制盐遗址、交通遗址、官署遗址、寺庙遗址、古民居等几类,时代...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初步释读工作完成,相关成果日前发布。负责该项目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们在释读过程中发现了几种古代典籍的失传版本或较早版本,其中包括《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这对于研究儒家学说及其经典的传布、演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记者了解到,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及其训传,包括《诗经》、《礼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