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寥寥数语 刻不尽东汉奴婢境遇
2019-02-25 13:48:44 来源:川报观察 已浏览次

在四川博物院汉代陶石馆展厅,有一尊高达157厘米的东汉石碑格外显眼。这块石碑造型并无特别之处,反而有些残破。除了碑面右上首线刻了一位老者形象之外,剩下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不过,正是这些文字内容,令石碑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它不仅让今人得窥汉代在土地价值、户籍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还因为记录了奴婢等同于田地、房舍、牲畜,被列为私产并标出价格,成为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的实物罪证。
墓门上刻满纪实文字
1966年,郫县犀浦的社员在改良土壤的工程中,于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了这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石碑疑为二次使用,它高约157厘米,上面用隶书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不过,最终出土时,石碑却成为墓门的左扇。
记者在四川博物院展厅看到,除了右上首雕刻的老者人像破坏了部分以外,石碑大部分文字尚能辨认。经过考古人员识读,部分文字为“四八亩,质四千……” “舍六区,直四十四万三千……”“四三十亩,质六万……”“奴立、奴□、□鼠,并五人,直二十万;牛一头,万五千;四二十顷六十……”等等。
这些文字令考古人员们欣喜若狂。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介绍,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来源于文字。相比后人书写的史书,刻在竹木简或石头上的文字显然更加真实可信。然而竹木简因为难以保存,存世的十分稀少,因此能够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也因此更加珍贵。不仅如此,犀浦发现的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并非简单书写,而是东汉时期地主经济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因此价值极高。
众所周知,汉初刘邦的“休养生息”以及此后的“文景之治”,实现了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豪强势力迅速崛起,为两汉的崩塌埋下了隐患。而这块石碑记录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政策对地主阶级的保护。

谢志成说,东汉石碑出土后,有学者认为是政府检查田产后所立的“簿书”,也有学者认为是地主分家析产的分家文书。但不管石碑性质是哪种,东汉时税收政策保护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专家发现,两汉从景帝开始,虽然一直沿袭的是三十税一的田税制。除此之外,还有“口赋”、“更赋”、“马口钱”等等。“口赋”就是按人口收税,“更赋”是按男丁服役,“马口钱”则是按牲畜收税。作为田亩很少甚至无田的农民,田税轻占不了多大便宜,但其它的税种,却直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最终造成贫富以及地位的悬殊。
奴婢标价人口成为财产
从这块东汉石碑上可以看到,所记虽然只有20多户,但土地最多的可达2000多亩,最少的就只有8亩。田价不高,每亩在500至2000钱之间。相比之下,一头耕牛的价格可达1.5万钱。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奴婢为人却是地主的私产,价格4万钱,不到一头牛的3倍。而这20多户人家中,有5户家有奴婢,其中一户的奴婢就达到了7人。
专家认为,封建社会的奴隶来源,可能有战俘、犯罪没入或者掠卖,但农民不堪重赋最终失去土地,不得不卖儿卖女沦为奴婢的,应当也不在少数。《后汉书·刘康传》曾载,刘康有奴婢千四百人。贫者日贫,富者日富。农民在高租、重赋、高利贷、操纵物价、侵占、抢夺等种种残酷剥削压迫之下,有的失去土地,靠“流庸”(作雇工)生活:有的不得不“卖爵鬻子〔三年无力回赎就成为奴隶)以接衣食”、“子孙(作奴隶)以偿责。”也正是在此大背景下,这块东汉石碑才将奴婢等同于房舍或牲畜,成为有价的私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