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千阳发现西汉组合式陶窑,出土陶器、钱币等多件文物。 千阳发现西汉组合式陶窑,出土陶器、钱币等多件文物。 、 千阳发现西汉组合式陶窑,出土陶器、钱币等多件文物。 今年5—6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千阳县东城幼儿园选址涉及省级保护单位前川遗址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对于进一步搞清前川遗址的外围功能区的布局特征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发...
中国地大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52亿年前,发生了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是什么环境因素导致的呢?10月7日获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地质微生物记录了极端环境事件”分析出了灭绝的环境因素。该成果已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微生物破解海洋大灾难 谢树成介绍,地质微生物因处于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底层而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当灵敏,可以用来反映地质时期的气候...
古凉州所在的甘肃武威天梯山也被称为凉州石窟、汉地“石窟鼻祖”,是中国汉地最早开凿的石窟。 天梯山石窟近百年来因地震破坏和人工搬迁的严重影响,残存的洞窟和造像大多面目全非,识别困难。前不久,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宁强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一尊佛像的特征与文献记载中北凉王为母亲造佛像宛然契合。进而,宁强教授认为,天梯山石窟发现的这尊带有明显女性身体特征的佛像,正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为其母祈福所造的“丈六...
封泥作为古代官署及私人日常用印封缄的遗迹,近两百年来,才陆续被发现。她是除印章本身外,最能反映古玺印真实面貌的实物载体。古玺印与封泥存世数量不少,但印章与封泥对应吻合却极为罕见,原印与两千多年前同印钤出的封泥一同展出,则更为难得。在即将开幕的“临淄新见战国两汉封泥展”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玺印“戠(职)内帀(师)玺”与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藏“戠(职)内帀(师)玺”封泥届时在两千余年后将“团圆”于...
战国至汉代,是玉器史上独树一帜的错觉艺术时代,制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种龙兽造型,它们的形体虽然静止不动,却能创造出动态的错觉。这种变化莫测的身形,使视觉如同处于现实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惊讶。本展览定名为“实幻之间”,即试图透过视觉的变化,探讨玉器创作的技巧,以及观看者为何会产生错觉的视觉原因。 此次展览共展出战国至汉代精选玉器212件,其中清宫旧藏有114件,新入藏者为98件,展品件件具代...
“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9月21日起在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外展出,包括来自国内各大博物馆的350件(套)珍贵金器,其中珍贵文物比例超过70%。 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初现——夏商西周时期”、“盛放——春秋战国时期”、“融汇——秦汉时期”、“耀世——魏晋隋唐时期”、“异彩——宋元时期”、“专题展示:黄金面具”等几大版块。据悉,此次金器特展是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
2018年4月至9月,考古文博学院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太原东山古墓祔葬墓M6实验室考古工作。项目于近日获得重大发现,出土大批西汉木质简牍。这是在山西境内,同时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首次发现简牍文物。本次考古还出土了成套漆奁盒与铜镜、琴瑟乐器组合、漆案、漆盘、漆耳杯、漆纚冠、铜印、玉印、串珠等珍贵文物。M6属于太原东山西汉墓葬群,主墓据推测可能属于代王及王后。 木简红外照片 考古...
衔远山、吞渠江,城坝遗址(又名“宕渠城”遗址)如同锁钥一般,扼住一条水上要道,从秦灭巴蜀到宋蒙之战,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令张飞进兵宕渠,与张郃战于瓦口。这场“五虎上将”对决“五子良将”的德比之战,张飞最终完胜,终结了曹操从宕渠南下进攻巴郡治所江州(今重庆)的念头。 鼓角争鸣之声远去,城坝遗址迎来了一轮又一轮考古发掘,这处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
为配合民生工程建设,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焦作市一安置小区发现汉代家族墓葬群,发掘古墓280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套)。 据介绍,此次发掘面积共计3000多平方米,发掘280座古墓葬多为东汉时期,主要有砖式墓和土洞墓两种。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保存完整,说明这是一处庞大的家族墓地。 出土文物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和铁剑等,其中30余座陶仓楼引人瞩目。这些陶仓楼造型宏大,其建筑斗拱、...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部门近期在贺兰山西麓沿线进行野外文物调查时,发现多处汉代烽燧和岩画点遗址。 阿拉善盟文物局局长景学义12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近期阿拉善盟阿左旗文物管理局在野外文物调查时发现5处烽燧遗址,通过对新发现的烽燧遗址调查、研究,完善了阿左旗境内已有的两条烽燧线走向,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野外文物调查中,文物部门还在贺兰山西麓火烧圈子地区发现3处...
绘图/王伟宾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东晋陶渊明记述的乡村景象,简朴恬淡,似乎是我们对古代农人生活的全部想象。那么生活在陶渊明之前,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农人又是如何劳作、怎样生活的?它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直到2003年6月,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的一次偶然发现,才无意中开启了通向汉代的“时光隧道”,让当代人目睹了汉代人那一幕幕凝固下来的生活场景。之后又经过两年...
9月8日至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等主办,敖汉旗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召开。 会议分主题报告和专题研讨两部分。在主题报告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敖汉史前研究基地主任刘国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等作了《敖汉旱作农业与文明起源》《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等专题报告。刘国祥表示,敖汉兴...
9月8日,中非共和国总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及夫人一行参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高阳、我驻中非大使陈栋、省外办主任姚红娟、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等陪同参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副院长毕胜在帝陵广场迎接。 在帝陵封土前,李举纲向图瓦德拉总统扼要介绍了陵园整体布局及相关历史背景。在地下博物馆遗址大厅,总统先生通过激光投影屏了解了帝陵墓室和外藏坑的基本构造,以及阳陵整体规划...
汉画是后世认识汉代的重要史料,其中尤以汉画像石为多。正如史学家翦伯赞所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画像石上承先秦古朴之风,下开魏晋清劲之美,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对汉画像石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今年年初的“中国汉画大展”到日前举办的“萧县汉画像石拓片晋京展”,从汉画图像学阐释到汉画舞蹈实验演出,汉画研究正在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