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汇聚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文物共计141件(组),展览采用12组秦汉陶俑对话的陈列形式,向观众介绍了两座帝陵的考古发掘成果。 8月8日,一位外国游客在参观展出的秦骑兵俑。 8月7日,“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汇聚了秦始...
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两汉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最生动的图像见证,可谓之“绣像汉代史” 、石上史诗。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人文荟萃,出土汉代文物众多,且质量上乘,其中尤...
西汉画像空心砖 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系列(一)·发现 徐婵菲 沈辰 1904年-1908年清政府修建开封到洛阳的卞洛铁路,当铁路修至洛阳城东边的邙山脚下时,经常会碰到古墓,墓中出土的各种文物引起外国技师和中国古董商的注意,他们遂大肆搜索、出售,获利颇丰。现在家喻户晓的唐三彩就是这次修路时发现的。受利益引诱和中外古董商的怂恿,当地一些百姓便放弃了世代相传的农耕生活,专门从事挖墓盗宝的营生...
墓群位于肥东县撮镇王兴村小尹队,东北距肥东县约20公里。现规划为合肥市循环经济园,具体位置在四顶山路与清泉路十字西北角。墓葬上方原有高度约4米的大封土堆,现已被破坏。为支持合肥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8座,出土器物近200件。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等情况综合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从西汉中期至清代中晚期,主要是西汉中后期、唐宋和清代的中小型墓葬。 ...
图1 鎏金铜立马 原标题:图2 玉羽人奔马 “天马来兮从西极,径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征伐大宛国获得大批汗血马,武帝特意为此而作《西极天马歌》以赞宝马。“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作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马匹在两汉四百年间一直为汉王朝所重视,因而在两汉文物中留下了诸多关于宝马的艺术珍品。 1981年陕西西安茂陵一号无名冢南60米处平...
1982年12月,青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发掘清理了马家冢子东汉墓。该墓位于青州市东部谭坊镇马家冢子村东150米处,为大型封土墓,由于多次被盗掘、村民长期取土、取砖等原因,墓顶已塌陷。考古出土很多文物,有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用这些文物来陪葬体现了汉代人视死如生的观念。 这件东汉釉陶灶(见图)即为当时出土器物。其长25.4、宽20、高18.2厘米,泥质红陶,器表施绿釉。灶面似椭圆形,灶前壁有一正...
德国人葛禄博,也称顾路柏或顾威廉(Grube Wilheim,1855—1908),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之一,也是第一位把女真文化推广到德国的学者。早年曾师从于另一位德国汉学大师加布兰兹。 葛禄博精通汉语、蒙语、满语。1883年至1892年间在加布兰兹的帮助下,在德国柏林开办了东亚文化博物馆并任馆长,同时在柏林大学教授多门汉学及相关民俗文化课程。 葛禄博一生沉迷于对中国文化和汉学的研究,曾把《封神...
乾隆应当是有记载观赏《汉宫秋图》的第一位皇帝。中国画的手卷,讲究从右至左观赏, 《汉宫秋图》亦是如此。徐徐展开画卷,只见由小河围成的豪宅内,殿宇回廊,绿树掩映,有小桥流水人家,亦有湖石舟楫映带,人兽花鸟各司其位,古意盎然。虽然没有准确史料记载该画出于谁手,画名为何,但透过画中的建筑形式、器物、人物服饰等诸多细节,以及《石渠宝笈续编》的加持,书画界一致共识为,此画为南宋宫廷画家的上乘之作。 至于创...
修复后的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1号墓中室全景 1号墓金缕玉衣出土时的情形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每次出场,都会带着一串“头衔”: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大汉皇叔。其中,那位屡屡被提起的中山靖王,陵寝就在离北京两百多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也就是著名的满城汉墓。 50年前,满城汉墓因一次国防施工中的意外被发现,再现了两千年之前的中国历史。随着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
汉代玉蝉分三种:一是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二是冠蝉,用于帽饰,腹部穿眼;三是唅蝉,在逝者口中压舌,体积较小,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栖于高枝,饮甘露而生,出淤泥而不染。玉蝉作为高贵的礼器,大多数作为主人身份的象征,佩带于身,或饰在冠上,既能代表身份,又可显示清雅高尚。除佩蝉和冠蝉之外,还有一种唅蝉。古人认为蝉能蜕化不死,人死则如同蝉变成蛹,来年又...
1978年,象鼻嘴西汉长沙王吴著墓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主持下,进行了精心的考古发掘。该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溁湾镇以北约两公里处,在史学界有“象鼻嘴一号汉墓”之称,是湖南省至今为止发掘的众多汉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之墓,并在我国目前所发掘的诸侯王墓中十分罕见。且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该墓遗址,长沙市政府还于1993年11月建成了王陵公园(现称望月公园)。 一件精美别致的西汉动物纹青玉嵌饰 在当...
今年年初,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浦口区星甸园区一处项目地块进行了前期勘探,并对勘探发现的地下遗迹展开考古发掘,共发掘西汉、东汉晚期及宋代墓葬37座,出土遗物200余件。根据墓葬方向和排列方式,初步推断为一处汉代家族墓地,为认识星甸地区汉代社会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图一(右一):考古现场发掘的西汉墓葬。图二(左上):墓葬出土的陶质香薰。图三(左下):墓葬出土的陶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虎溪山西汉简 局部 虎溪山西汉简,1999年6月至9月出土于湖南省沅陵县城关镇西沅水左岸虎溪山一号汉墓,为西汉第一代沅陵候、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的陵墓,其受封于高后元年,死于文帝后元二年。此地春秋时属楚黔中地,战国属楚黔中郡,战国末年秦楚交战,此地一带战事频繁。后秦在此地设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改为武陵郡,始置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共出土竹简1336枚(段),古隶书写,字迹清晰,书写风格或厚重或流...
“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孔子、老子在我们国家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儒家、道家学派,一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思想、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表达的是怎样的内容?汉代人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典故来作为画像石的题材呢?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开播之际,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进行了解读。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表现的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