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尉露) 客厅是住家的门面,也是家人休闲聚会的所在,如何营造出一个温馨空间,让此处成为人气之地呢?就让风水专家从风水的角度,为大家诊断什么样的客厅风水有问题,在摆设上又要注意那些技巧? 1.入门即客厅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场所,所以正确的规划是一入大门就可以看到客厅,若需先经卧室或厨房才可到达,则会让住宅内外隔离不清,让生活缺乏隐私,也容易让工作或业务有脱轨、出纰漏的可能。 ...
为配合伊犁州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自治区文物局的协调和伊犁州、特克斯、昭苏县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5—7月,先后对特克斯库什塔依水利枢纽、昭苏斯木塔斯水电站淹没区涉及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对特克斯库什塔依水利枢纽淹没区的发掘是在2010年两次共发掘90座墓葬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抢救性发掘。本次共清理墓葬76座,遗址100平方米。根据墓葬结构可分为地面石棺墓、偏...
目前,地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区域内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面完成,共发掘古墓葬113座,出土了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等约120件(套)。发掘表明,这些古墓葬的年代跨度较大,早到青铜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晚至汉晋时期,出土文物总量居历次考古发掘之首。 据了解,为确保地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顺利实施,4月10日,地区开始对三座水库建设区域内涉及的113座古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
为配合地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日前,阿勒泰市巴勒哈那克和布尔津县也勒曼水库建设区域内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根据前期的考古勘察,阿勒泰地区6处“定居兴牧”水利工程中,有4处保存有古代文化遗存,其中现已施工的巴勒哈那克水库遗存有21座古代墓葬,也勒曼水库遗存有90座古代墓葬。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保证古代文化遗存的安全,经自治区文物局批准,日前,自治区考古研究所、阿勒泰...
长春塘由西往东全景 长春塘由南往北 M1出土北宋铜钱 2011年1-4月,为配合宁波海曙区南塘河历史街区南郊路甬水桥区域建设工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甬水桥东,南郊路西,南塘河东的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2000平米,发掘面积300平米,发现了古代明州重要水利设施——长春塘。 长春塘遗址位于甬水桥北约20米处,主要由塘体、木桩及古河道等部分组成,近东西走向,底阔上窄,略...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14日,来自新疆文物保护系统、吐鲁番文物局以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汇集吐鲁番,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坎儿井保护工程进行“会诊”,借此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维修方法,使得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现生机。 刚结束不久的新疆坎儿井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吐鲁番地区现有坎儿井1108条,其中能够引来雪水的仍...
9月7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召开了通济堰水利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座谈会,市、区文物部门、区财政、发改、国土、建设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通济堰水利文化是瓯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造福人类。它酿造孕育的农耕民俗文化,具有原始性和独特性,是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通济堰水利博物馆建设项目就是以国保单位通济堰为依托,充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
塘山土垣遗址 已被考古学家们认定为“中国水利第一坝”的良渚塘山土垣,证实良渚先民已有防洪工程的同时,却也留下了一个疑问:塘山土垣遗址的水利设施主要是阻挡西北面的洪水,但不能阻挡安吉、湖州、德清等地的洪水,良渚先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经考古调查,近日,终于有了新发现:先民们在原彭公乡北去湖州,西去安吉的三岔路口,向西顺山势走向,利用山与山之间山凹处,用人工堆筑了一道防洪大...
7月30日下午,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汇报会在行署召开。行署副专员、地区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西克然木·吾甫尔主持会议。自治区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乌布里·买买提艾力、副处长郭建国,地区坎儿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分管坎儿井工作有关领导、专家,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设计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坎儿井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检查组在圣水寺查看古建筑受损情况 五门堰查文物受损情况7月30日,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党委书记同应龙一行,专程来陕西省文物局汇报工作,共商水利文物保护事宜。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主持会议,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赵强、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周魁英、省文物鉴定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尹夏清以及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纪委书记苏海亭、副局长张展旗等参加了汇报。 同应龙代表省泾惠渠管理局介绍了秦郑国渠及历代引泾水利工程...
水博馆远景(玛瑙光) 经过5年奋战,中国水利博物馆将于2010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之际隆重开馆。目前,中国水利博物馆各项开馆工作已基本就绪,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的做好开馆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自2005年3月在杭州钱塘江南岸破土动工,旨在宣传人民群众治水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普及水利知识,促进...
经过5年的建设,位于我区顺坝围垦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将在下周一开馆。中国水利博物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创意,主体建筑总高128.9米,共11层,馆内设有水资源和水科学、中国水利史、中国水文化三个展厅。昨晚,中国水博馆华灯初放,蔚为壮观。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创了世界干旱地区引水灌溉的先例,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奇迹。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宁夏区委会主委安纯人建议,将该工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由库区、黄河大坝和古渠首3部分构成,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年发电13.5亿千瓦时。灌溉主要由唐徕渠、秦汉渠和东高低干渠出水,与灌区内大小渠道连接成灌溉网。据考证,古渠首最早建于秦代富平县,后经秦、汉...
被人誉为“木痴”的韶关63岁的老木匠涂祖奕,将濒临灭绝的40多种旧时农业生产机械重新制作成了精巧绝伦、可正常运转的迷你木制模型(详见本报2007年5月10日A20版曾作报道)。昨天,涂祖奕的六件作品被送往杭州,将在新落成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向全国展出。 在涂老师傅简陋的作坊里,记者看到,这4新2旧的6件作品都不是“迷你型”的,而是按一比一的大小制作。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