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博物馆,地处杭州钱塘江南岸,拟定于2010年3月试开馆。为彰显博物馆的人文内涵,提升博物馆的品牌形象,现向社会公开征集馆徽及纪念品设计方案。 一、作品要求 徽标设计:寓意丰富,内涵深远,体现中国水利6000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纪念品设计:体现中国水利博物馆特色,符合传统与时尚、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二、奖项设置 拟各设入...
韶关市曲江区文化部门昨天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了一座清代开筑,上世纪兴建,至今仍在使用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马坝中陂。该工程南北两渠,至今仍能灌溉农田万余亩。 据了解,马坝中陂位于曲江区城区(马坝镇)东南约2公里南华温泉旁边的马坝河中游。 早在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就已经有对该工程的记载,该工程原为木桩乱石堆砌而成拦河坝,遇有洪水泛滥,淹没殆尽。 1943年曲江乡绅士沈秉强倡议,组织农业灌溉合...
近日,大运河(宁波段)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我市水利、交通港航部门有关专家,相继召开专题业务交流会。市水利局原副总工王硕威就大运河(宁波段)相关水利设施、流域走向的承袭与变迁等进行了专题介绍和业务指导。市港航局运河航道专家陆宝荣讲述了浙东运河建造的历史、航道的变迁,指出大运河(宁波段)依托和服务于港口,连接京杭运河和贯通海运的主要特点及对历代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大运河(宁波段)海...
战国时期青铜剑。唐永春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博物馆接收到一把战国时期青铜剑,剑长46.5厘米,刃宽4.3厘米,分剑柄和剑身两部分。整把剑表面铜锈明显,但看上去刃部仍然比较锋利,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剑柄部分有两道箍,剑身上部呈稍宽状收向剑尖。双面开刃,上设两道箍,剑身扁平,刃部锋利,上端略收,锋部成尖形,剑格呈倒凹字形,素面,为典型的战国青铜剑。 据了解,此剑是苕溪余杭段水利工地屠小明在挖土施...
撞钟山石堰位于陆埠镇南上街头蓝溪之上。南侧为钟山渡槽,东侧为撞钟山,始建于宋元佑年间,又称为利家堰。 撞钟山堰东西走向,全长66米,宽13.6米。堰下为松木桩,上筑块石,高2.5米,堰前设有一道53个石墩组成的步墩桥,每个石墩迎水一面做成分水尖。进水口在堰左,流量约1.5立方米/秒。北向流入径河,灌溉陆埠镇的计家、李家村等农田。堰原为弧形,1984年整理时拉直。 该堰拦住蓝溪,提高了水位,方便...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水利工程。如今,在都江堰市又有一处古代水利设施遗迹“露面”。2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初步推断,该水利设施遗迹的创修年代不早于宋代,并且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是当时除都江堰之外的一处规模较大的民间水利设施。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此次发掘面积达1300平方米,发现了河堤护坡遗迹,是由南向北先后四次堆砌而成。工作...
四川省阆中市在新建滨江路防洪堤时,在嘉陵江王家嘴古河堤段,4道建于明代万历23年的水利防洪工程——鱼翅,日前从江水中露出,并暴露在地面上。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这4道保存较完整的明代鱼翅,在全国非常少见,对研究古代防洪工程具有重要价值。 阆中市区三面环嘉陵江,江边约1000米长的王家嘴古河堤段属于明代水利工程设施,在《四川通志》《保宁府志》《阆中县志》上均有翔实记载。据阆中市文管所所长郑勇德介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