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集吐鲁番为古老水利工程坎儿井“会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14日,来自新疆文物保护系统、吐鲁番文物局以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汇集吐鲁番,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坎儿井保护工程进行“会诊”,借此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维修方法,使得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现生机。

刚结束不久的新疆坎儿井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吐鲁番地区现有坎儿井1108条,其中能够引来雪水的仍有277条。在专家眼里,坎儿井不同于当地著名的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遗址,是一种典型的“活态文物”,至今仍能发挥灌溉的作用,在干旱的吐鲁番盆地中滋养着人类生存的绿洲。

为了让古老的水利设施恢复生机,2010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下,“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当年60条坍塌严重的坎儿井得到维修加固,今年还有病险严重的30条坎儿井将接受“救治”。

在低于海平面150米的吐鲁番艾丁湖花园村附近的戈壁滩上,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坎儿井掏捞清淤的多名维吾尔族农民,他们世代收益于这条条坎儿井,葡萄灌溉、牲畜饮水,甚至浣纱洗衣也都是用坎儿井引来的远山脚下的雪水。

花园村村支部书记沙塔尔告诉记者,过去,维修坎儿井主要依靠各村、大队自行组成维修或掏捞队,由于缺少有效管理和资金匮乏,大多数的坎儿井得不到很好保护,最终被人们舍弃而逐渐干涸。

沙塔尔说,“现在是国家投钱为我们维修加固坎儿井,我们自己参与掏捞清淤。文物局每天还给每个人70元钱,等坎儿井都有水了,还是我们农民得好处!”。

与此前加固的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不同,在此过程中,最让专家们操心的是,怎样使仍在发挥着输水作用的坎儿井修旧如旧,同时又能焕发生机。

承接三条坎儿井修复加固设计的中铁西北研究院院长朱本珍坦言,这是施工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这是正在使用活态文物,不能按照过去文物加固的方式简单地维修加固,既要遵循文物修复原则,又要考虑不能在加工过程中有污染,还不能影响它的使用,只能是边研究完善边进行加固维修。”

“坎儿井的维修加固的方式既是科研的过程,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过程。”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表示,修缮坎儿井要尽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维修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还原坎儿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坎儿井的历史原状。

本着这样的理念,在加固过程中,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正在探索一种易操作可行的工艺:在加固坎儿井龙口时,摒弃原有的浆砌工艺,采用干打垒的方式,恢复坎儿井的原始外观;为防止坎儿井暗渠坍塌,还要用混凝土灌制的卵形涵进行加固。

作为新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绿洲一种主要的灌溉方式,坎儿井历史悠久。据专家介绍,坎儿井在中国集中分布于新疆的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木垒县。

新疆坎儿井的总计长度大约在5000公里以上,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相关背景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