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三、珐琅彩瓷 珐琅彩釉在乾隆时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此时,珐琅彩瓷的数量增多,用料上采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又作甜白)瓷作胎,工艺上采用了轧道和“锦上添花”工艺,使器物极具富丽。所谓轧道工艺即在器物局部或全部色地上刻画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加绘各色图案;“锦上添花”是在锦地开光内绘山水、花鸟、人物,题乾隆御制诗。 乾隆珐琅彩瓷的白瓷胎上还有暗花,出现了西洋人的形象。题诗上有朱文或...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过去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世,至少是清代的盛世。其实,乾隆王朝托庇祖荫,过度消费祖、父辈积聚的财富,耗竭了清廷的国库,使乾隆以后清朝财政上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装饰风格上,由于整个上层社会沉醉于尽情挥霍财富、夸耀富有之中,盛行锦上添花、大红、大绿、金银辉耀,显得繁琐华缛,较少雅静之作,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朝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
二、釉里红 雍正釉里红被称为“宝烧红”,大部分器物采用轻勾淡描的手法,十分难得。制品较康熙为少,但多数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青花釉里红在包彩、设计上有新意,青花色调浓淡、鲜亮,且时有晕散,画面轻盈洒脱。胎质坚致洁白,釉层肥厚有橘皮纹。青花釉里红往往在原来烧制欠色的红色上加胭脂紫或矾红,三次烧成。常见的纹饰有三鱼、三果、五蝠、云鹤、松...
清代雍正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决意革新的君王,他在位的13年间,对瓷器的生产极为重视,无论是器型、釉彩,还是纹饰等各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可以说,雍正朝瓷器的生产是清代瓷器生产和创新的又一个高峰。 雍正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很少出宫寻访,日常生活基本上以皇宫为皇心。为了使宫廷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创造出更多、更加完美、更加细腰的文玩观赏器物。他对有关陶瓷的生产每必躬亲,当臣僚们提出新的陶瓷器...
五、珐琅彩瓷 珐琅在明初永乐时传人,当时主要用于铜器装饰,以景泰时烧成的宝石蓝色最好,故称景泰蓝。18世纪初,画珐琅的技法在法国已经成熟,并经由传教士带来中国,当时康熙帝对于珐琅物品甚为珍爱。初期 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据清官造办处档案记载:由景德镇烧出素瓷运至京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烘烤而成。因此珐...
二、釉里红 康熙时期的釉里红制造成就是相当突出的,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康熙釉里红器的品种很多,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清代釉里红各品种绝大数是康熙时期始见并为康熙时期所仅有的。康熙的釉里红仅次于当时的青花瓷,色调艳、纹饰清楚。有的色较浓重、有的呈粉紫色。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器型有盘、碗、梅瓶、油锤瓶、大缸、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洗...
清代200多年间,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这时的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康熙朝历时61年(公元1662—1722年),康熙皇帝勤奋好学,主张“学人之长”,从外国引进新的彩料,为粉彩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
清军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减免了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御窑厂的机构设置,较明代时有所缩小。这并非因为御窑厂处于萎缩状态,而是由于它吸收了明代的建厂经验,取消了一些多余的机构。如明代御窑厂内设置的狱房,到清代时便被废除。这说明清代御窑厂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使工匠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
粉彩瓷是康熙晚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而出现的釉上彩瓷新品种,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所绘人物、花鸟、山水,浓淡相间,色彩丰富,画工细腻,富有立体感。因此粉彩瓷的纹饰比五彩瓷生动逼真。 钟乳石多产于...
一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
明成化(1465--1487年)一朝政治腐败,但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却异常精美。特别是成化斗彩由于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堪称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一、青花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很少见,胎体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有绝对年款的瓷器极少,出土所见实物皆为民窑器物。器型有罐、梅瓶、炉等。青花器物绝大部分胎体比永乐、宣德器物厚重,纹饰以云气纹为多,占全部纹饰的很大比例。由于人们对这段时间生产的器物认识不清,且所出的陶瓷论著对这一时期也多不提及或一笔带过,因此被一些陶瓷史家称为“混沌时代”或“空白期”。 此时,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
宣德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始和发展时期,那么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前人对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其数量、质量、品种均是非常可观的。 此时,颜色釉中的20种釉色,除回青外,基本上都已经出现了,对颜色釉的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明清两代瓷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釉下彩方面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
永乐、宣德共经历了30多年,在青花发展史上处于鼎盛阶段,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特别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制作青花瓷所用的"苏泥麻"青料,为能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青花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的制作已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永乐青花用料有两种:一种为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另一种是国产料。永乐、...
洪武时期处于元代末和明代永乐、宣德之问。从传世品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元末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时期看作是明代瓷器发展的低潮阶段。传世的洪武瓷器分两大类:青花与釉里红。 一、青花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此时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不同于典型永乐、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