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瓷业的发展--康熙时期(一)

  清代200多年间,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这时的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康熙朝历时61年(公元1662—1722年),康熙皇帝勤奋好学,主张“学人之长”,从外国引进新的彩料,为粉彩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瓷业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其总的特点是:胎体非常细密坚致,有一定的重量;釉面有坚硬感,无论厚釉薄釉,均紧贴胎骨,俗称“贴骨釉”;粉质白口,又因胎釉之间有粉,结合不紧密,常爆釉口边破釉,露胎坑坑洼洼不平整;底足无釉的细密滑润,有的有极细密的修胎留下的旋纹,有釉的底足釉子肥润或稀薄,但都很坚致,有大小不等的棕眼。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明中期衰落停烧百余年的铜红釉到康熙时又得到了恢复。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一、青花

  风格独特的康熙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继永乐、宣德青花之后中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永、宣德青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所以按照学术界传统的划分方法结合参考干支纪年,可把康熙青花可分为早、中、晚三期:1.早期(1662--1680年)青花,是指康熙十九年御窑重建以前生产的器物。这时产品制作较粗率,带有明末瓷的风格。造型厚重,底足毛糙并粘有窑砂,带放射状跳刀痕,露胎处有火红色窑红。釉混浊泛青,釉面有黑棕眼,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厚胎器物口部刷酱白釉。

  具有四种基本足型:(1)“楔”形底足,即外墙向心切削,内墙离心切削,圆器、琢器均有。(2)外墙高,里墙低,足端斜削,用于大碗。(3)里墙垂直,外墙向心斜削,底部再平切,用于琢器。(4)二层台及双庭足或是两者兼用,圆器、琢器都有。

  青料以国产的石子青为主,呈色灰暗。纹饰用单线平涂方法,双勾线条粗重浑厚,涂蓝处有外溢,纹饰较满。这时另有一种特有披麻皱法,画法细腻,线条细而有力。

  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虫鱼、景物等,出现“福”、“寿”字及吉祥图案。器物常用缠枝松为边饰,纹饰和题字往往结合在一起,如康熙初烧造的酱釉口青花盘,画山石或秋叶,画秋叶的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笔筒大多为山水人物或景旁题字,没有单题文字的情况。器物上一般题堂名、斋名与花押,或画秋叶、香炉等图案,炉等祭器上则多见纪年款。

  2.中期(康熙十九年至四十年左右)青花瓷是清代的顶峰作品。由于胎土淘炼严格,胎体减薄但仍有沉重感,露胎处洁白细润,不见火石红色。釉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有的口沿施浆白釉,酱色釉口不再出现。器物制作工致,底面有顺时针方向的细旋纹。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

  配料讲究,根据《南窑笔记》记载推测:康熙青花选用优质的浙江青料,配制出用以画线、着色、染色的深、浅、浓、淡不一的料水,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各碗一料标以记号。绘画时,根据画面的需要以头浓料勾线或做小面积的彩饰,使装饰神采焕发;用青色纯度最高、明亮度最强的、呈现青翠娇艳色泽的“正浓”、“二浓”、“正淡”各色料水分染;以最清淡的影淡料做青、白问的过渡色;使之达到艺术上的“墨分五色”。青花发色艳丽青翠,如宝石般的纯蓝色,俗称“佛头蓝”。青花深沉釉底,无飘浮之感。

  在画法上有了创新,采用中国工笔画的“分水”方法,有的山水景物还采用西洋画的透视原理。笔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物。有的题写全篇文章如《滕王阁序》、《赤壁赋》等,有的则以青花和胎体刻画相合的方法装饰。各种人物故事《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也是常见题材。官窑青花器上一般都题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字体雄健有力。有些器物则题写明成化、嘉靖年号款或各种图记。

  3.晚期(康熙四十年左右至康熙朝终)青花瓷胎体进一步变薄,瓷化程度更好,看上去坚致细硬。釉大多数为细润的粉白色,有一部分则为硬亮青色,釉胎结合紧密异常,具玉质感。青花色调由早期的浓艳青翠变为浅淡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其中青白釉面的青花多有晕散。而纹饰在整个器物上的面积比例缩小,开了雍正纹饰风格的先河。如康熙己未(五十四年)纪年款青花山水凤尾花觚,景物在器物上下各1/3处,远景则晕散不清,青花浅淡呈灰蓝色,颇能代表这一时期的特征。

  清康熙青花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与六字三行(三行的多为民窑产品),“康熙年制”四字两行等几种。款字外有青花单圈、青花双圈、青花双线方框与长方框,亦有的无圈线边栏。另有干支纪年款、吉语佳句款。堂名、斋名的大量出现也是康熙青花瓷的重要特点,著名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奇玉堂制”、“颖川堂制”、“同顺堂制”、“盖友堂制”等。康熙青花上还有图形款,如秋叶、梅花、团龙、团鹤、花形、物形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