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辽朝是916年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因此,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称于世。公元1125年,女真族灭辽,建立金朝,开始统治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们继承了辽和宋的瓷业基础,生产了许多传世佳作。 契丹人原以游牧、渔猎为生,后逐渐转向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基于定居生活的需要,手工业生产随之发展起来。辽代手工业工匠主要来源于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中原各行工匠。据史料记载:辽兵占领...
二、钧窑器与艮岳山 钧窑是以生产蓝色乳浊光釉和铜红窑变釉组成的红蓝相间的钧红釉而闻名于世的。它的红杂以蓝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并非纯正的红色,但仍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为元、明、清各代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钧窑瓷不仅釉色凝练,还有典雅端庄的造型、厚薄相济的胎骨,以及雍容浑厚的气度,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代名瓷。 其实,钧窑最初仅是烧造民间用...
公元960年,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混乱局面,统一了除辽、西夏以外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使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并出现了新兴的商业城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后来,随着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指导思想的深入,文人日益活跃,整个社会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发生变化。加上政府放松了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工匠流动、技艺交流。 当时,皇室、臣...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时期。此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安定,北人南逃,南北往来,客观上形成了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局面。在陶瓷生产方面,瓷窑数量略有减少,但瓷器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主要瓷种是:青瓷。 五代十国瓷器的胎釉、器型、纹饰等都与唐代风格有着继承和变革的血脉联系。如:越窑青瓷质地细腻、器型规整、表面光润、口沿轻薄、均施满釉,釉...
第三节 制瓷工艺的发展 一、窑炉的改进 这一时期,制瓷业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型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而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
第二节 其他釉色瓷的发展 一、寿州黄瓷 1960年,人们在安徽淮南市发现窑址,那足一处长达两公里长的大窑场,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釉色浓淡不一、釉面细润...
唐代被公认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陪都洛阳。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其在艺术和技术上均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的注目。 唐代瓷器的发展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铜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二是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三是由于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官府专门设置了“...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中国瓷器的发明年代及发源地作者通过对全国古窑址的深入调查和多片古陶瓷片的化验证实,综合研究了陶瓷考古、陶瓷工艺、陶瓷科学,得到了以下结论: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青瓷又是从釉陶发展过来的;我国由陶向瓷的演变过程在汉代完成,真正的青瓷瓷器起源于...
清代的产瓷区和明代一样,虽然分布很广,但代表整个时代制瓷业发展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 清代景德镇民窑产量巨大,制瓷水平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烧制了不少精品。但是,代表清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无疑还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特别是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还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干预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官窑集中了瓷都最好...
品味中国红瓷 “红”是中国人的魂。从眉心朱砂到一抹红唇,“红”是女人的颜色;从足下红鞋到头顶凤冠,“红”是婚姻的颜色;从门上对联到空中鞭炮,“红”是节日的颜色;从唐装彩衣到五星红旗,“红”是中国的颜色。红,传承了一个古老的习俗又记载了一门精湛的技艺,“红”究竟是什么? 第一抹意外的红 因红的吉祥如意身,万物欲与红染指。唐代之前中国瓷器是没有红色的,只因使用红色釉料“低...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
对于英式午茶的说法有很多,甚至于时间到底是我们口头惯常称的“三点三”还是英国俗语中的“四点”,都有不同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茶具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四点”。 “当下午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停止。”这是在英国流行的一句话没错,事实上,最开始,如此贵族风格的下午茶,却是在英国乡村兴起—农妇们为下午劳作的人们准备茶点小休。 因此英式下午茶才被认为是最人权的生活方式,无论贵族或农...
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存装饰上却大不一样。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蓖水波纹。而且,东晋时广泛使用的褐色点彩...
清代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盛世以后,从18世纪末开始走上下坡路,我国制瓷业也急转直下。嘉庆和道光时期虽承乾隆余绪,但品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及乾隆盛世,逐步走向衰弱的趋势。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朝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器相混淆。 乾隆帝去世后,嘉庆...
六、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瓷器 故宫博物馆藏有大量清宫瓷器中,藏传佛教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从一个极特殊的角度说明西藏与内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是清代宫廷中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留下的痕迹。 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中的重要一系,13世纪开始传人内地,后称喇嘛教。清朝的皇帝对喇嘛教的尊崇和优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清宫佛堂内收藏了大量的藏传佛教艺术品,都是藏传供奉的圣物,主要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