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反映“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样板戏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依然存在,一个个熟悉的形象,一段段精彩的绝唱至今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如景德镇制瓷器作的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完全按照样板戏中的人物造型,真实的再现塑造出来,有些是在花瓶、执壶等器物上绘画样板戏的典型场面,这种图案在“文革”期间比较多见,不但是景...
问题四:修复材料的时间限制 目前的修复材料一般都是化工材料,有一定的应用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会分解、变色。一般情况下,客户希望修复具有永久性,而运用目前的材料只可以维持10年左右。其中运用不用加热的修复材料,最佳的状态只有两年,运用加热的修复材料也只有5年左右,这远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因此,在新材料上的开发上是目前陶瓷修复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五:修复过程的不透明性 ...
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考古研究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和商业交流修复。商业交流修复,顾名思义,就是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的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风貌,使其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种修复要求技术水平极高,它要把损坏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还要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 在现今艺术收藏品中,书画破损了有装裱师,青铜器锈蚀了有青铜修复师;唯独作为收藏中大项的陶瓷,在社会上却很少见...
当代的中国传统陶瓷,许多人都会认同已经达到历史上的又一高峰。热闹之余,又有多少人想到,这一代的陶瓷要给后人留点什么?留下一点可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东西?很有点茫然。 五千年前有陶器,夏商周春秋时期有原始瓷,秦汉时期有瓷器,隋唐时期有青瓷、白瓷、黑釉、黄釉、花釉,宋代时期有耀州瓷、钧瓷、龙泉瓷,耀州窑、钧窑、汝窑、哥窑、官窑,明代时期有景德镇瓷都和景德镇瓷器,清代时期有青花、釉里红和御器...
鸡冠壶是辽代典型壶式器型,因器型像马镫和饰有鸡冠装饰而得名,由北方契丹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是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瓷器样式。 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所以是扁身单孔,似两片皮页,器身上有仿皮制品的针脚和接缝。后来鸡冠壶逐渐变化,变成扁身环梁式,器身上的装饰也增多了,但仍保留用泥条附加似皮囊式装饰。再发展,鸡冠壶变成底部加圈足和带提梁式。这种鸡冠壶便逐渐...
鸡首壶是古代一种酒具,又作盛水器。 鸡首壶出现于西晋,至唐宋时逐渐被执壶所替代。最早在越窑、瓯窑烧制。后来许多瓷窑烧制。后来许多瓷窑相继烧造,器身亦从圆形向瘦长形变化发展。因其身饰生动灵现的鸡头,又附饰鸡尾、弯柄形或龙首形执手,造型俊美,釉色可人,故深受人们喜爱。
梨式壶是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以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典型。宣德时期,壶腹略短,圈足增高,颈与盖上的宝珠顶比永乐略大。成化时期除继续沿用传统形式外,在壶盖顶部出现微小变化,增添平盖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影响到正德时期。清康熙时期有仿制品,器型挺拔肥硕,惟柄曲线欠流畅。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代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宋官窑烧造的葵花碗作八瓣形。 传世的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高8厘米,口径22.75厘米。此碗的造型继承了宋代敞口小足的风格,内外饰有菊花、莲花、牡丹、葡萄、石榴、桃子、海棠、荔枝等物。此青花瓷碗优美稳重的器型、丰富多彩的图案、疏朗典雅的...
净水碗是碗式之一,佛前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型。侈多,下腹宽阔,圈足。有的为饼形足或高足。器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有的配以类似纸槌样的灯座,俗称“海灯”。品种多为青花。传世的清顺治清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口沿外涂以简单的重色莲瓣,腹部纹饰主题为竹林山石和僧人,人物神态恬淡自然,绘画细致工整。器壁写有隶书年款。
诸葛碗是碗式之一,又称孔明碗,诸葛碗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相传亮修书谴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根据使者回报,懿阅信受札后不但不怒,反而详细询问起丞相的寝食办事之繁简,然后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为迷惑敌人,及于对方来使刺探之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造型以卧足浅盘与敦式...
石湾艺术陶器属于出口为主的地方性工艺品,数百年来在国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石湾公仔”陶塑艺术是经历千百年历史积淀的艺术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推动我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石湾美术陶瓷是在大规模生产日用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可追溯到新...
石湾陶瓷甲天下,因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论是在家居饰品中还是陶瓷日用品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在民间有着关于石湾第一件陶器出世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石湾仍大是四面环河的一群山丘。这里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白天鹰飞鹤舞,野兽成群,晚上松涛可闻,野狼嚎叫、那时这里只居住着一对夫妇,男的叫陈武,女的叫杨娇,他们是从部落逃婚漂流到这里的。他们一来到这里,就选择了石湾的北面(现河宕村)安家。陈武...
陶瓷装饰颜料之艳墨的发现来自于已故陶瓷艺术大师孙根生。他曾是星火瓷厂初创时期的绘画工人,以工笔绘画松鹰著称,和后来因设计“毛瓷”红月季花面而名声大著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李人中的老师邓元襄同为建国后醴陵瓷业的首批彩绘艺人。 在建国后醴陵挖掘和完善釉下五彩陶瓷技艺的过程中,邓元襄、孙根生等绘画艺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丰富釉下瓷器的绘画色彩,他们不断测试,摸索不同的颜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发色效果,...
莺歌镇位于西部纵贯铁路线上,镇上有近800家的陶瓷工厂和陶艺店,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烧窑制瓦的景象,所以这里被称为台湾景德镇。而莺歌陶瓷则是台湾陶瓷艺术的代名词。 关于莺歌陶瓷的故事,要从尖山埔路说起。这里是当年莺歌陶瓷的发源地,也是俗称的陶瓷老街。 早在清嘉庆年间,来自福建泉州的吴岸等人开始在此制陶,因当地蕴藏大量适合塑陶的土壤,加上附近山林广阔,柴薪足供烧窑所需,于是,当地陶瓷...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钧窑居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首。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说起窑变,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很久以前,钧瓷是一种御用品,烧成一件非常不容易,所得的报酬又很微薄,加上官府常常催逼拷打,窑工们实在难以忍受,只好丢下祖业,携儿带女流落他乡。钧瓷生产一落千丈,眼看就要绝迹。有一个老窑工为了不使传统钧瓷工艺失传,坚持留了下来,甘愿忍辱受穷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