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瓷业的发展史概述(三)
2012-10-05 16:40:28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第三节 制瓷工艺的发展
一、窑炉的改进
这一时期,制瓷业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型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而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如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就残长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从烧造工艺上看,唐代很多窑普遍使用了匣钵,避免窑火直接接触坯体。
二、器型的演变
此时的器型有了较大发展,包括碗、盘、洗、碟、盒、杯、钵、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胎体的厚度和重量有所减轻,器型更加轻薄秀美.釉面更加光洁。
瓷砚。砚足明显增多,四足、五足以至多到排列成密集的一圈。有的砚,砚面圆形凸起,四周围有深凹的水槽,造型更趋于实用。
中唐时期,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制作工整,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型风格相同。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
盘。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和葵瓣口盘等。前几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两种是晚期的产品。其中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弧线折进。葵瓣口盘,有的口沿有四五处凹进、腹壁配以内凹的直线,有的口沿作波浪式起伏、花瓣丰满,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配以滋润的青釉,引人喜爱。
执壶。它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到了会昌、大中年间,壶的形状有了显著改变,颈部加高,腹部作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直线,腹作瓜形,流延长,把孔加大,式样优美,装酒、注酒更加方便。
唐晚期还生产各种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流;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流和柄各一,流在前,柄在右,成90角。这类小壶高仅6-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流,应该是盛放饮食调味的器具。
瓷罂。它是这个时期常见的一种产品,其形状与六朝、初唐时的盘口壶或瓶相似。余姚县上林湖东岙南山脚就发掘出一件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入记此罂”的器物,可知这类盘口壶本名为罂。罂字下部,有从“瓦”、从“缶”和从“女”的,互相通用。而且,根据南京市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鸡壶的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推测:在六朝时期,这种盘口壶也称为“罂”。
三、装饰特征
此时,瓷器的装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壶多是短短的小嘴,与壶嘴相对称的地方多是弯弯的曲柄。碗的口多作四瓣或五瓣花瓣形,外部多刻直线。这几乎成为唐代瓷器的共同装饰方法,但也或多或少地有其地方特色。此时,长沙窑制瓷工匠已开始把绘画题材反映到瓷器上,并开始使用三彩和多彩的装饰方法,如在瓷器上用几种不同的矿物质画圆斑点或花鸟纹饰,使瓷器上呈现出青、褐、绿三种色调。在三彩和多彩的基础上,印贴花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其中以宝相花及独立的花朵为多。陕西及长沙窑出土的青釉瓷器就印贴有打马球、人物、龙、狮子及葡萄等纹饰。在造型方面,则带有外来作风,如凤头壶、四花瓣形口的椭圆杯等,都是受中亚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国内外陶瓷学界一直都有争议:一种认为青花瓷器产生于元代景德镇;另一种认为产生于宋代;第三种认为产生于唐代。但195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扬州遗址发现的一片唐代瓷枕残片和1983年扬州出土的许多件青花瓷残片证明,这些青花瓷均属于唐代。而且,南京雨花台出土的吴末、晋初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证明,早在三国时我国的瓷匠就已经掌握了青花瓷的生产有两个必备条件:釉下彩工艺和钴料的应用。春秋、战国时代的琉璃珠就已有用钴蓝作为着色剂的了,而钴蓝在唐三彩和唐蓝釉陶中的使用则更为普遍,这些都说明唐青花瓷出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当时都已具备。经过测定证明:上述出土的瓷片,其烧造温度在1200℃——1300℃之间;胎、釉化学成分与唐代河南巩县窑白瓷产品相似;青花色料为低锰钴矿,与巩县唐三彩器中的钴蓝料雷同。而且,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青花瓷为釉下彩。
经专家考证:青花瓷的发明是唐代景德镇陶瓷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由唐代褐彩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先民们在唐代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础上运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坯体上进行描绘并施以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的。其特点是:钴料的着色力强,呈色明快、鲜亮;成品白底蓝花,显得庄重、典雅和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釉下彩,发色剂得到釉的保护,永不褪色。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