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史概述

  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存装饰上却大不一样。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蓖水波纹。而且,东晋时广泛使用的褐色点彩装饰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则更是这一时期褐彩装饰的一大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

  东晋时也有一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只是水盂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地划上几笔。实用器中还出现了配套餐具,如大小配套的碗、碟,且不同口径的碗多达十余种,碟也有四五种。

  瓷质谷仓罐就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用于陪葬,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它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的,但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等,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另外,此时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瓷”字,这可见于晋代吕忱的《字林》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如晋人潘岳在《笙赋》中就写道:“倾缥瓷以酌酃。”据考古调查:缥瓷的窑址在今浙江温州地区,称为瓯窑,晋人杜毓《藓赋》中就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之说。

  “瓷”字的出现说明晋代瓷器已大量生产,并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赞赏。同时表明瓷器的发明应在晋代之前,因为只有先有了产品然后才可能有文字的记载,这一点已为现今考古发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